【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作者:于鹄 朝代:唐代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原文
触烟入溪口,岸岸唯柽栎。
其中尽碧流,十里不通屐。
出林山始转,绝径缘峭壁。
把藤借行势,侧足凭石脉。
V 牙断行处,光滑猿猱迹。
忽然风景异,乃到神仙宅。
天晴茅屋头,残云蒸气白。
隔窗梳发声,久立闻吹笛。
抱琴出门来,不顾人间客。
山院不洒扫,四时自虚寂。
落叶埋长松,出地才数尺。
曾读上清经,知注长生籍。
愿示不死方,何山有琼液。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诗词问答
问:《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的作者是谁?答:于鹄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于鹄的名句有哪些?答:于鹄
全唐诗:卷310-55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参考注释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岸岸
(1).每一处水岸。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一:“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宋 王禹偁 《白龙泉》诗:“岸岸何凿凿,渤潏涌山脚。” 元 仇远 《点绛唇》词:“几时寒食?岸岸梨花白。”
(2).严峻苛细。 宋 苏轼 《策略五》:“法令简约,不为岸岸。当时大臣将相,皆得从容终日。”
(3).高傲。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尾尾以求之,岸岸以居之。”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其中
那里面;那中间
乐在其中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碧流
绿水。 唐 孟浩然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诗:“洲势逶迤遶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后蜀 顾敻 《河传》词:“碧流纹细,緑杨丝輭。” 宋 苏轼 《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 应修人 《新柳》:“软风吹着,细雾罩着,浅草托着,碧流映着--春色已上了柳梢了。”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不通
(1).阻塞;不通达。《左传·成公十三年》:“东道之不通,则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辞·九辩》:“閔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来。《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汉书·哀帝纪》:“皇天降非材之佑, 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冲 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说着,他动了真气,象不屑于和这个不通情理的人说话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谓学识浅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6).谓文理悖谬不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邑宰见其文,以为不通,贴文於照墙,不取。”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峭壁
陡峭的山崖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侧足
(1).侧转其足,形容周围拥挤。《文选·班固<西都赋>》:“毛羣内闐,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 吕向 注:“接翼侧足,言多也。”
(2).置足,插足。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侧足无行逕,荒畴不復田。” 唐 李白 《梁甫吟》:“手接飞猱搏彫虎,侧足 焦原 未言苦。” 明 李东阳 《送李士常》诗之三:“侧足风尘间,长途畏中跌。”
(3).形容因敬重或畏惧而不敢正立。《东观汉纪·吴汉传》:“﹝ 吴汉 ﹞篤於事上……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挠。”《明史·佞倖传·江彬》:“ 成国公 朱辅 为长跪, 魏国公 徐鹏举 及公卿大臣皆侧足事之。”参见“ 侧立 ”。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石脉
亦作“ 石脉 ”。1.山石的脉络纹理。 唐 韦应物 《龙门游眺》诗:“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 唐 章孝标 《方山寺松下泉》诗:“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霜。” 宋 范成大 《桂海金石志》:“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牀如玉雪,石液融结所为也。” 清 吴伟业 《张南垣传》:“其石脉之所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为狮蹲,为兽攫。”
(2).石隙。 唐 于鹄 《山中访道者》诗:“把藤借行势,侧足凭石脉。” 唐 李贺 《南山田中行》:“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3).石中所生之丝状物。性坚韧,可为布。亦称“ 石麻 ”。《洞冥记》:“石脉出 晡东国 ,细如丝,可縋万斤,生石里,破石而后得。此脉縈绪如麻紵也,亦名石麻。”
见“ 石脉 ”。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行处
(1).随处;到处。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处有,綵笔生花梦境熟。” 清 孙枝蔚 《雨》诗:“浮生怜物态,行处触长吟。”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光滑
平滑;不粗糙
用手电筒往井里照一照,就会发现那口井的内壁不怎么光滑,上面有些小窝儿。——《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猿猱
泛指猿猴。《管子·形势》:“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间。” 唐 李白 《蜀道难》诗:“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清 黄遵宪 《台湾行》:“前者上岸雄虎彪,后者夺关飞猿猱。”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忽然
突然地,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天气忽然冷了起来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风景
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
风景秀丽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仙宅
指仙人居处。 清 王士禄 《调笑令·云英》词:“心坚玉臼终须得,共践 玉峯 仙宅。”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屋头
(1).房屋之上。 唐 杜荀鹤 《怀庐岳书斋》诗:“煮茶窗底水,採药屋头山。” 宋 范成大 《枫桥》诗:“朱门白壁枕弯流,桃李无言满屋头。”
(2).谓上厕所。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俗命如厕为屋头,称 并州 人咸凿土为室,厕在所居之上故也。一説, 北齐 文宣帝 怒其 魏郡 丞 崔叔宝 ,以溷汁沃头,后人或食或避亲长,不能正言溷,因影为沃头焉。”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残云
零散稀疏的云。 唐 孟浩然 《行至汝坟寄卢徵君》诗:“ 洛 川方罢雪, 嵩 嶂有残云。” 元 倪瓒 《偶成》诗:“荒村尽日无车马,时有残云伴鹤归。”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蒸气
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
苯蒸气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发声
(1) 产生噪音或声响(如用嗓子或用器具);产生一种能听见的效果
首先教喇叭传令兵怎样使喇叭发声
(2) 从嗓子里发出声音
那只鹦鹉从来不发声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久立
(1).长久站立。《礼记·乐记》:“久立於缀,以待诸侯之至也。”《法苑珠林》卷二一:“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有司造坐像形相,使其同立。”
(2).长期存在。《汉书·刑法志序》:“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吹笛
晋 向秀 《思旧赋》序:“余与 嵇康 、 吕安 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 嵇 志远而疎, 吕 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 虞渊 ,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后因以“吹笛”为伤逝怀旧之典。 北周 庾信 《寄徐陵》诗:“莫待 山阳 路,空闻吹笛悲。”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二二:“病树枝颠天一握,为君吹笛上高楼。”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不顾
(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 * 》:“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山院
山间庭院。 唐 王勃 《仲春郊外》诗:“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明 贝琼 《赠王廷威》诗:“插架书多须可读,日长山院杏花红。”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洒扫
用水喷洒地面,然后进行打扫
洒扫庭院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四时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虚寂
犹清静;虚无寂静。《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崇盛归朝闕,虚寂在川岑。” 唐 于鹄 《山中访道者》诗:“山院不洒扫,四时自虚寂。”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释氏 却要尽絶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落叶
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长松
药草名。服之可黑须发。 宋 苏轼 《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诗之一:“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长松》:“长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薺苨,长三五寸,味甘微苦,类人参,清香可爱。按 张天觉 《文集》云:僧 普明 居 五臺山 ,患大风,眉髮俱堕,哀苦不堪。忽遇异人,教服长松,示其形状。 明 採服之,旬餘毛髮俱生,颜色如故。”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出地
指被侵夺的土地。《战国策·魏策三》:“初时 惠王 伐 赵 ,战胜乎 三梁 ,十万之军拔 邯郸 , 赵氏 不割,而 邯郸 復归。 齐 人攻 燕 ,杀 子之 ,破故国, 燕 不割,而 燕国 復归。 燕 赵 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亦作“ 出的 ”。忽地,突然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法聪 出地过,谁人比得他驍果?”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三折:“我则见忽地战马交,出的枣槊起,颼的钢鞭重。”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才数
才略本领。《三国志·魏志·钟会传》:“﹝ 会 ﹞及壮,有才数技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陆绩 ﹞幼有儁朗才数,博学多通。” 明 李东阳 《寿工部尚书曾公七十诗序》:“天下之士,固未敢汎论。以予观之,同游於京庠者若干人,同出於湖藩者若干人,其间持才数,夸声誉,善始而不令终者亦多矣。”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上清
(1).上天;天空。《汉书·扬雄传下》“不能撠胶葛” 唐 颜师古 注:“胶葛,上清之气也。” 唐 齐己 《贺雪》诗:“上清凝结下乾坤,为瑞为祥表致君。”
(2).道家所称的三清境之一。《云笈七籤》卷三:“其三清境者, 玉清 、 上清 、 太清 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 清微天 、 禹餘天 、 大赤天 是也…… 灵宝君 治在 上清境 ,即 禹餘天 也。”《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兰公 炼丹已成,举家服之,老者髮白反黑,少者辟穀无飢,远近闻之,皆知其必飞昇上清也。”
(3).用以指道观或道长。 唐 白居易 《酬赠李炼师见招》诗:“几年司諫直 承明 ,今日求真礼上清。” 明 朱权 《荆钗记·荐亡》:“特朝拜上清,仗此名香表志诚,亡妻滞水滨,愿神魂得上升。”
(4). 唐 柳珵 《上清传》云,丞相 窦参 为政敌所诬,自知将败,嘱其婢 上清 入宫为婢,为之辩白, 上清 后果入宫,向 德宗 辩其诬。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引《异闻集》。后因以“上清”称婢。《通雅·称谓》:“婢亦谓之上清。 柳珵 《上清传》, 温公 《考异》引之……事虽不可信,然当时称婢为上清,亦常语也。”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生籍
旧谓登记投生者的册子。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北 酆 落死名,南斗上生籍。” 前蜀 杜光庭 《骆将军醮词》:“落罪书於北府,纪生籍於 南昌 。”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不死方
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方。 唐 李白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客遇 王子乔 ,口传不死方。”
[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寻黄尊师)]琼液
(1).道教所谓的玉液。服之长生。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 唐 于鹄 《山中访道者》诗:“愿示不死方,何山有琼液?”
(2).指美酒。 唐 温庭筠 《兰塘词》:“东沟繘繘劳迴首,欲寄一杯琼液酒。” 元 王沂 《次吴彦晖望月寄张孟功韵》:“蠙珠看欲湿,琼液饮还醺。” 清 汪懋麟 《绮罗香·七夕前一日爱园夜集》词:“劈鲜新、菱角鸡头,抵多少、霞觴琼液。”
(3).指其他嘉美液汁。 晋 郭璞 《蜜蜂赋》:“吮琼液於悬峯,吸赮津於晨景。” 唐 白居易 《与沉杨二舍人阁老同食敕赐樱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韵》:“琼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匀。”
于鹄,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