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作者:叶太叔 朝代:明代
[感时]感时原文
叹嗟吾自有,何处问同心。
年往空皮骨,愁来入古今。
歌谣童稚巧,战伐岁时深。
廊庙宁无计,宜从纲纪寻。
[感时]诗词问答
问:感时的作者是谁?答:叶太叔
问:感时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感时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叶太叔的名句有哪些?答:叶太叔
[感时]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一
[感时]参考注释
[感时]叹嗟
(1).嗟叹,叹息。 南朝 梁 何逊 《秋夕仰赠从兄寘南》诗:“抚弦乏欢娱,临觴独叹嗟。” 唐 周繇 《经故宅有感》诗:“昔年埏埴生灵地,今日生人为叹嗟。”
(2).赞叹。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引》:“今之新图有二马,復令识者久叹嗟。” 唐 罗邺 《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诗:“逢秋不拟同 张翰 ,为忆鱸鱼却叹嗟。”
嗟叹。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及行之日,又赠序引,不以规而以赏识其愚,又嘆嗟其去。” 清 孙枝蔚 《闲居感怀》诗之六:“坐久生嘆嗟,非嫌主情衰。”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六咏·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感时]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感时]同心
(1) 思想或认识一致
同心同德
(2) 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圆
同心度
(3) 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时同心人,今日两离分
[感时]皮骨
(1).皮和骨。常用来形容躯体瘦瘠。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四:“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2).泛指身体。 宋 梅尧臣 《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诗:“今虽病且已,皮骨尚尪羸。”
(3).喻指表面的,粗浅的。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效法》:“学 杜甫 而得其皮骨者鲜矣,又况其髓哉!”
[感时]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感时]歌谣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感时]童稚
(1) 儿童
童稚般的举动
(2) 稚气;幼稚
[感时]战伐
征战;战争。《史记·龟策列传》:“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蟣蝨。” 唐 杜甫 《阁夜》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四海平安絶士马,五穀丰登没战伐。” 朔望 《英雄碑前的花朵》诗:“当年随战伐,何日命干城。”
[感时]岁时
一年;四季;季节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优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感时]廊庙
指朝廷
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国语·越语下》
廊庙之宝,弃于沟渠。——《后汉书·孟尝传》
廊庙无才天下求
[感时]纲纪
(1) 治理
经纬阴阳,纲纪万物。——《镜花缘》
(2) 法律制度
王室荡无纲纪,甚至下堂而见诸侯。——元·佚名《秦并六国平话》
朝政崩坏,纲纪废弛。——《汉书·王莽传上》
(3) 纲要;提纲
法言却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切韵·序》
叶太叔,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