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作者:常衮 朝代:唐代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原文
见说南来处,苍梧指桂林。
过秋天更暖,边海日长阴。
巴路缘云出,蛮乡入洞深。
信回人自老,梦到月应沈。
碧水通春色,青山寄远心。
炎方难久客,为尔一沾襟。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诗词问答
问: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的作者是谁?答:常衮
问: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常衮的名句有哪些?答:常衮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常衮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 书法图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254_7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参考注释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见说
(1).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2).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来处
谓来而安处。《诗·大雅·凫鹥》:“鳧鷖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毛 传:“处,止也。” 郑玄 笺:“其来燕似若止得其处。”
(1).所来的地方。 唐 郑谷 《石门山泉》诗:“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你来处来,去处去,休迷了正道。”
(2).指来历,出处。指引文或典故的来源。 宋 黄庭坚 《答洪驹文书》之二:“ 老杜 作诗, 退之 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未渠央》:“今人诗句多用未渠央事,往往不究来处。”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桂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级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漓江西岸,面积1983平方公里,人口69万。历来为南岭以南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同时也是著名的风景城市,以奇丽的喀斯特风光闻名于世,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秋天
秋季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海日
海上的太阳。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张素 《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 齐 烟九点苍。”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自老
(1).犹告老。谓以己年老而辞官。 宋 曾巩 《送周屯田序》:“上之听其休,为不敢勤以事,下之自老,为无为而尊荣也。”
(2).自然衰老。 唐 拾得 《无题》诗之二:“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宋 韩元吉 《六州歌头》词:“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宋 辛弃疾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词:“冉冉年华吾自老。”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到月
(1).直达天上。喻高。 唐 刘昭禹 《冬日暮国清寺留题》诗:“高鐘疑到月,远烧欲连星。”
(2).谓怀孕足月。 刘绍棠 《青枝绿叶》七:“ 永春嫂 拖着快到月的重身子。”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碧水
绿水。 南朝 梁简文帝 《采莲曲》:“桂檝兰橈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唐 李白 《早春寄王汉阳》诗:“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词:“御沟澄碧水,转池塘,时时微雨洗风光。” 元 戴表元 《苕溪》诗:“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脸上的喜色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青山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寄远
寄送远方。谓寄给在远方的丈夫。 唐 韩愈 《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牀。” 元 陈基 《秋日杂兴》诗之四:“银灯夜照还家梦,金翦秋裁寄远衣。”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炎方
泛指南方炎热地区。《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四:“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唐 白居易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诗:“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水国阴多寒已至,炎方霜后瘴初收。”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久客
(1).久居于外。 汉 焦赣 《易林·屯之巽》:“久客无依,思归我乡。”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2).指久居外乡的人。 宋 陆游 《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3).指腊梅。 明 程棨 《三柳轩杂识》:“ 姚氏 《丛语》以蜡梅为寒客,今改为久客。”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为尔
犹言如此。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吾至乏劣,为尔日日,力不一一。”《南史·王融传》:“为尔寂寂, 邓禹 笑人。”
[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沾襟
浸湿衣襟。多指伤心落泪。《庄子·应帝王》:“ 列子 入,泣涕沾襟以告 壶子 。” 唐 白居易 《慈乌夜啼》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瞻山而陨涕,抚草木而沾襟。”
唐代,常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