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担山感事】作者:孙应时 朝代:宋代
[武担山感事]武担山感事原文
身不入莲社,意非同漆园。
间来阅风物,归去老山村。
气味故相许,渊源须细论。
灯前秋夜永,未可付忘言。
[武担山感事]诗词问答
问:武担山感事的作者是谁?答:孙应时
问:武担山感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孙应时的名句有哪些?答:孙应时
[武担山感事]孙应时武担山感事 书法图
武担山感事书法作品
[武担山感事]参考注释
[武担山感事]莲社
佛教净土宗最初的结社。 晋 代 庐山 东林寺 高僧 慧远 ,与僧俗十八贤结社念佛,因寺池有白莲,故称。 唐 戴叔伦 《赴抚州对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阶》诗之二:“高会枣树宅,清言莲社僧。” 明 何景明 《怀叶时华》诗:“客皆莲社友,人是竹林贤。”
[武担山感事]漆园
(1).古地名。 战国 时 庄周 为吏之处。其地一说在今 河南省 商丘市 北;一说在今 山东省 菏泽市 北;一说在今 安徽省 定远县 东。又或以为“漆园”非地名, 庄周 乃在 蒙邑 中为吏主督漆事, 蒙 在今 商丘市 北。 唐 蒋防 《至人无梦》诗:“翛然碧霞客,那比 漆园 人。” 宋 陆游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诗:“ 漆园 傲吏犹非达,物我区区岂足齐?”
(2).指 庄子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子永 嘆天伦之伟, 漆园 悲被绣之牺。” 唐 李德裕 《重忆山居·漏潭石》诗:“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园 书。” 清 朱锡 《幽梦续影》:“ 漆园 梦蝶,不过中材。”参见“ 漆园吏 ”。
[武担山感事]风物
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
风物长宜放眼量
[武担山感事]归去
回去
离家已久,今当归去
[武担山感事]山村
山区中的自然村落
沿着山村小道,我找到了大队部,可是不见一个人。——《太行青松》
[武担山感事]气味
(1) 嗅觉所感到的味道
气味浓香
散发出气味
(2) 比喻人的性格、情调
有点沙文主义气味
[武担山感事]相许
(1).谓愿许终身。 南朝 梁 沉约 《夜白紵》诗:“ 秦 筝 齐 瑟 燕 赵 女,一朝得意心相许。”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手把 梁生 画花看,凝嚬掩笑心相许。”
(2).泛指表示应允,允许。《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公子之言是也。但 诸 ( 专诸 )有老母在堂,未敢以死相许。”
(3).赞许。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相逢一语感相许,便与深衷吐款款。”
[武担山感事]渊源
源流,本原
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三国志·管宁传》
事物渊源
[武担山感事]细论
详论。 宋 范成大 《谒南岳》诗:“奇事不胜纪,重游当细论。”
[武担山感事]前秋
去年秋天。 唐 薛能 《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诗:“池中水是前秋水,陌上风惊自古尘。” 唐 张乔 《游边感怀》诗之二:“夜来因得思乡梦,重读前秋转海书。”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八六:“阿娘重见话遗徽,病骨前秋盼我归。”
[武担山感事]夜永
夜长;夜深。多用于诗中。 唐 戴叔伦 《白苎词》:“美人不眠怜夜永,起舞亭亭乱花影。” 唐 张乔 《雨中宿僧院》诗:“夜永楼臺雨,更深江海人。”
[武担山感事]未可
不可
[武担山感事]忘言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孙应时,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