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原文
大火流朱夏,炎风酿郁蒸。
山农倦抱瓮,行旅暍推冰。
吁畴斋心肃,叩坛祀事仍。
燔柴清霭彻,奠璧晓光升。
骑影半空度,峰文拾级登。
丹书焚贝叶,仙梵奏迦陵。
遮道来童叟,飏幡引觋僧。
精诚宁物备,肸蚃叶灵承。
鞭石翻玄燕,窥潭捣赤鲮。
层厓染翠黛,飞溜泻渹淜。
滴滴林端润,微微爽气增。
排空云作阵,缀汉雨如绳。
井邑烟光满,川原野望凭。
津茎泽已遍,嘘槁道弥宏。
讵惬三农愿,还看百祉凝。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诗词问答
问:《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十一部
2. 璧,原缺,据清顾嗣协《冈州遗稿》卷五补。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参考注释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大火
(1).星宿名。即心宿。《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 郭璞 注:“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 宋 司马光 《八月五日夜省直》诗:“大火已西落,温风犹袭人。”《西游记》第二二回:“光阴迅速,歷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
(2).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卯,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氐、房、心三宿。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朱夏
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三国 魏 曹植 《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况青春告谢,朱夏已临。”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炎风
(1).指东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北曰炎风。” 高诱 注:“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参见“ 八风 ”。
(2).热风。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蕤宾五月》:“炎风以扇户,暑气於是盈楼。”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 宋 杨万里 《午热登多稼亭》诗:“御风不必问雌雄,只有炎风最不中。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 清 高述明 《塞外》诗:“炎风初解冻,夏草渐萌芽。”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郁蒸
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
天气郁蒸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山农
山野农夫。《周礼·地官·掌葛》:“掌以时徵絺綌之材于山农。” 唐 韩愈 《南溪始泛》诗之二:“南溪亦清驶,而无檝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观不休。” 清 方苞 《<畿辅名宦志>序》:“宦必有跡。每见一州一邑数百年中,吏之仁暴污洁智愚,士大夫皆能口道焉,又其近者山农野老能指名焉。”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抱瓮
见“ 抱瓮灌园 ”。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行旅
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远近开通行旅,士农工商照旧生业。——《石点头》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斋心
祛除杂念,使心神凝寂。《列子·黄帝》:“退而閒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并序》:“有时沐肌濯髮,斋心整衣,屏妻孥,清枕簟,馨鑪以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你们两廊道众,斋心肃立;待我焚香打坐,闭目静观。”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燔柴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晓光
清晨的日光。 南朝 梁简文帝 《侍游新亭应令》诗:“晓光浮野映,朝烟承日迴。” 唐 杜荀鹤 《秋日寄吟友》诗:“蝉树生寒色,渔潭落晓光。”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晓光渐渐显露了。”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半空
(1) 空中
悬在半空
从半空中跳下
(2) ∶瘪;不充实
半空着肚子
(3) (半空儿) 〈方〉∶指较小的不饱满的花生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拾级
逐级登阶
拾级而上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丹书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隶也,著於丹书。” 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 ,有圣瑞”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 ,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
(3).指《洛书》。传说 夏禹 治水时, 洛水 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 洛 出丹书, 河 出緑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汉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 武 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 《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 明 李东阳 《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 仲长统 《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贝叶
古代 印度 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唐 玄奘 《谢敕赉经序启》:“遂使 给园 精舍,并入提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 元 荣肇 《原释》:“如兇恶之徒,日诵贝叶之书,心藏蛇蝎之行,既死矣,以其能信佛,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乐。”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仙梵
指道教徒诵经的声音。 清 黄鷟来 《秋晓行阧山值雨访李庚初炼师》诗:“斋宫仙梵静,花殿幽香闭。”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迦陵
“ 迦陵频伽 ”的省称。 唐 元稹 《度门寺》诗:“佛语迦陵説,僧行猛虎从。” 唐 刘商 《咏双开莲花》:“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宋 咸辉 《<首楞严经>义海》卷二:“迦陵仙音,徧十方界。”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啼春夜夜迦陵苦,望帝年年孔雀冤。”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遮道
犹拦路。《史记·陈涉世家》:“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 陈 …… 陈王 出,遮道而呼 涉 。”《梁书·刘孝绰传》:“小生之詆,恐取辱於 卢江 ;遮道之奸,虑兴谋于从事。” 唐 高骈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诗:“红额少年遮道拜,殷勤认得旧将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见有挑葵花灯来者,遮道苦求,可免灾难。”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童叟
孩子与老人。 清 朱鹤龄 《湖翻行》:“吁嗟苍生尔奈何,但见号咷走童叟。” 清 袁枚 《江防同知倪君帝培墓志铭》:“不料此间童叟供给,较儿菽水之奉,尤觉丰盈。”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精诚
真心诚意;至诚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灵承
善于顺应。《书·多方》:“惟我 周王 ,灵承于旅。” 孔 传:“惟我 周王 ,善奉於众,言以仁政得人心。” 宋 苏轼 《贺驾幸太学表》之二:“济济多士,灵承上帝之休。” 明 宋濂 《西域军中获角瑞颂》:“我 太祖皇帝 之龙兴也,灵承帝命,宠绥四方。”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鞭石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 元 陈樵 《蔗庵赋》:“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谢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贞 《太和即事》诗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
(2).相传 难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鞭石未成雨,鸣鳶不起风。” 唐 杜甫 《雷》诗之二:“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玄燕
黑燕。 晋 潘岳 《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玄鷰之巢幕。”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翠黛
(1).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 唐 杜甫 《陪诸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之二:“ 越 女红裙湿, 燕 姬翠黛愁。” 宋 秦观 《南乡子》词:“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顰。”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闺咏》:“几番盼杀 张京兆 ,翠黛留将懒自描。”
(2).指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郁达夫 《沉沦》四:“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
(3).黑绿色。 唐 皮日休 《太湖诗·石板》:“似将翠黛色,抹破 太湖 秋。”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飞溜
(1).水流直泻而下。《旧唐书·西戎传·拂菻》:“至於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仍引水潜流,上徧於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簷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2).瀑布。 唐 刘宪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崖悬飞溜直,岸转緑潭宽。”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苏寺丞》:“空巖侧破瓮,飞溜洒浮磬。”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滴滴
(1).一滴一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作漉酪法:八月中作。取好淳酪,生布袋盛;悬之,当有水出,滴滴然下。” 唐 苏颋 《兴州出行》诗:“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云。”《儒林外史》第一回:“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眼泪--许久以来干枯了的眼泪,滴滴地掉在孩子的嫩脸上。”
(2).象声词。 唐 令狐楚 《赋山》诗:“古巖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唐 段成式 《醉中吟》:“只爱槽牀滴滴声,长愁声絶又醒醒。”
(3).附着于某些形容词,表示“满量”,含有“很”的意思。常用以形容色、光和韵味的浓郁、充沛。 唐 唐彦谦 《留别》诗之二:“野花红滴滴,江燕语喃喃。” 宋 欧阳修 《初夏刘氏竹林小饮》诗:“猗猗色可餐,滴滴翠欲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滴滴风流,做为娇更柔,见人无语但回眸。”
(4).与数词“一”连用表示少量。秧歌剧《锺万财起家》第一场:“打下一滴滴粮食,又叫我那浪荡子男人偷偷摸摸去换了洋烟吃了。”秧歌剧《锺万财起家》第二场:“这难熬下去咧!……有一滴滴烟灰吃吃就好咧!”
(5).见“ 滳滳 ”。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微微
(1)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微微风簇浪。——清·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 微贱
微微小子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排空
冲向天空,高升到天空中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作阵
排成阵势。亦形容均匀密布。 宋 梅尧臣 《和道损喜雪》诗:“作阵从天落,何功得地均?暂欣供一赏,惜逐马蹄尘。”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井邑
(1).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晋 陆云 《答张士然》诗:“脩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 唐 杜甫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 忠州 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明 区大相 《南行感怀》诗:“贡采山川竭,徵输井邑虚。”
(2).市井。 唐 王维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诗:“閭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陈贻焮 注:“井邑,即市井。”《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荆南 节度十州,当 唐 之末,为诸道所侵, 季兴 ( 高季兴 )始至, 江陵 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凋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井邑骚然,商贾罢市。”参见“ 井市 ”。
(3).故里。 唐 张说 《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路艰寇阻,兵危势急,公独颠沛致丧,归其井邑。”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二九:“老大荒凉餘井邑,半龕残火一翁禪。”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烟光
亦作“烟光”。1.云霭雾气。 唐 元稹 《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霽色冷。” 宋 黄庭坚 《题宗室大年画》诗之一:“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金 元好问 《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诗:“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清 于养志 《不寐》诗:“小苑烟光薄,疏帘月影清。”
(2).指春天的风光。 唐 黄滔 《祭崔补阙》:“ 闽 中二月,烟光秀絶。”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原野
旷野;没有树林、建筑物或巨大岩石的大片土地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三农
(1).古谓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三类地区的农民。后泛称农民。《周礼·天官·大宰》:“一曰三农,生九穀。”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三农,平地、山、泽也。” 唐 白居易 《贺雨》诗:“宥死降五刑,己责宽三农。” 清 侯方域 《代三省督府张公祈雨文》:“兹土而五月不雨,三农之失其业者,号呼之声日彻於耳,某心窃忧焉。”
(2).指春、夏、秋三个农时。 汉 张衡 《东京赋》:“三农之隙,曜威中原。”《北史·薛辩传》:“命立庠序,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百祉
犹百福。 清 戴名世 《仪真四贞烈合传》:“羣娥兮鸣璫,酬酢错兮百祉翔。”
明代,李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