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原文
平远山根浸水湄,暖烘日色翠含滋。
林峦岂必规规仿,却是精神入大痴。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诗词问答
问:《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九十
2. 黄公望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参考注释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平远
(1).平夷远阔。 宋 范成大 《回黄坦》诗:“平远一横看,浩荡供醉目。”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 周 即冲寂, 吴 即流畅, 唐 稍平远,并幽夜之逸光。”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平远的原野的尽处,明蓝的天幕一丝不皱地直垂下去。”
(2).谓性情平和,胸襟远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坦之 ﹞祖 东海 太守丞,清淡平远。”
(3).山水画的一种取景方法,自近山望远山,意境绵邈旷远。 宋 郭思 纂集《林泉高致》载其父 郭熙 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山根
(1) 鼻梁的别名。古人认为可作心望诊的参考,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为下极
(2) 山脚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水湄
水边。《诗·秦风·蒹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 楚怀王 之时,举羣才赋诗於水湄。”《北齐书·孙腾传》:“ 高祖 与 兆 宴饮於水湄,誓为兄弟。” 前蜀 李珣 《巫山一段云》词之一:“有客经 巫峡 ,停橈向水湄。” 清 周灿 《使交趾诗》:“沧江岸上有荒祠,栘叶棉枝近水湄。” 茅盾 《惊蛰》:“当月白风清之夜,林畔水湄飘荡着他那似哭似诉的悲音。”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暖烘
暖气熏蒸。《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山色晴嵐景物佳,煖烘回雁起平沙。” 明 李东阳 《冬日》诗:“煖烘船背日,清潄枕边流。”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日色
阳光
日色不早了,快点赶路吧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林峦
(1).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唐 王昌龄 《山行入泾州》诗:“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宋 朱熹 《休庵》诗:“别岭有精庐,林峦亦幽絶。”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林峦忽不见,但闻山涧响。”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风景怜殊俗,林峦想故关。”
(2).指隐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赠参寥子》诗:“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岂必
犹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清 顾樵 《秋夜柬顾茂伦》诗:“哀乐境所遇,岂必 雍门 琴!” 清 魏源 《游山吟》之六:“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员方!”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规仿
见“ 规倣 ”。
亦作“ 规仿 ”。摹拟仿效。 宋 叶适 《<归愚翁文集>序》:“故其讲习见闻尤精,而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倣众作也。” 清 朱彝尊 《报李天生书》:“僕少时为文,好规倣古人字句。”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妖言惑众》:“又称能出神上天,亲见天宫殿庭路逕。揑画十图,并造脚册记载宫室名目,谬称成事后规仿营建。”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九:“到 清 代 王士禛 规仿 元氏 之作,于是论诗绝句遂多偏于论量方面。”
[题恽寿平临各家画册·其三·晴峦暖翠(黄公望)]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