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隐庵和赵孺韵】作者:李廌 朝代:宋代
[中隐庵和赵孺韵]中隐庵和赵孺韵原文
退之以文鸣,师友得侯喜。
声名力与俱,虽尊未勇耳。
黄池距青山,孰辨都与鄙。
庵成谁振之,句出闹如市。
千仞宁我高,充实信吾美。
坐令庵内人,前车云可轨。
礼乐有先后,后进则君子。
执方而昧圆,俱野那复史。
伐柯固执柯,畴克求诸迩。
蒸之既匪薪,采焉又非芑。
近交韩与侯,步骤亦常耻。
一医消息尽,布毛自何起。
要须六月息,不息不为已。
敢问二诗人,如何得意旨。
[中隐庵和赵孺韵]诗词问答
问:中隐庵和赵孺韵的作者是谁?答:李廌
问:中隐庵和赵孺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廌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廌
[中隐庵和赵孺韵]参考注释
[中隐庵和赵孺韵]师友
老师和朋友,泛指可以求教或互相切磋的人
贫乏无以远寻师友
[中隐庵和赵孺韵]声名
名声;名誉
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
[中隐庵和赵孺韵]黄池
(1).积水的池塘。 汉 枚乘 《七发》之四:“輦道邪交,黄池紆曲。”
(2).地名。 春秋 时地名。在今 河南 封丘 西南。当 济水 和 黄沟 交会处。 春秋 初为 卫 地,后属 宋 。《左传·哀公十三年》:“夏,公会 单平公 、 晋定公 、 吴 夫差 于 黄池 。” 清 王士禛 《姑苏怀古》诗之一:“争长 黄池 未济师,餘皇舟已徙 熊夷 。”
(3).地名。镇名。在今 安徽 当涂 东南。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借问几时还,春风入 黄池 。” 王琦 注:“ 胡三省 《通鑑註》: 宣州 当涂县 有 黄池镇 。《一统志》: 黄池河 ,在 太平府 城南六十里,东接 固城河 ,西接 芜湖县河 ,入 大江 ,南至 黄池镇 ,北至 宣城县 界。《江南通志》: 黄池河 ,在 池州 当涂县 南七十里, 寧国府 城北一百二十里。一名 玉溪 ,郡东南之水,皆聚此出 大江 。河心分界,南属 宣城 ,北属 当涂 。”
[中隐庵和赵孺韵]青山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中隐庵和赵孺韵]千仞
形容极高或极深。古以八尺为仞。《庄子·秋水》:“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 晋 司马彪 《赠山涛》诗:“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 清 方文 《陈卧子子龙》诗:“惠心烛千仞,雄风扇八区。”
[中隐庵和赵孺韵]实信
(1).确实的消息。《水浒传》第四一回:“俺听知哥哥在 江州 为事吃官司,我们弟兄商议定了,正要来劫牢,只是不得个实信。”《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爷不须烦恼,交(教)人出去庄前见个实信。” 赵树理 《邪不压正》四:“我说到这年边了,不得个实信,过着年也心不安,不如来打听打听!”
(2).确实相信。 姚雪垠 《长夜》二七:“那些半懂事不懂事的孩子们实信了他的允诺,快活得乱蹦乱跳。”
(3).真实可靠。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五章:“採访极广,务求实信。”
[中隐庵和赵孺韵]坐令
犹言致使;空使。 唐 韩愈 《赠唐衢》诗:“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明 刘基 《结交行》:“寧知嫌隙翻掌成,坐令衽席生戈兵!”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坐令洋货日报关,万巧千奇无不备。”
[中隐庵和赵孺韵]内人
(1).指本家族的人。《荀子·法行》:“ 曾子 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
(2).古代泛指妻妾。《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 郑玄 注:“内人,妻妾。”《孔丛子·记义》:“今死而内人从死者二人焉,若此於长者薄,於妇人厚也。” 清 孙枝蔚 《燕子楼》诗:“不见 鲁文伯 ,内人行哭时。”
(3).用以称自己的妻子。 清 赵翼 《观家人腌菜戏成四十韵》:“茹蔬贫宦惯,蓄旨内人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七章:“这是内人。她身体不太好。”
(4).宫中女官。亦指宫女。《周礼·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 郑玄 注:“内人,女御也。”《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康 以太后久临朝政,心怀畏惧,託病不朝。太后使内人问之。” 清 吴伟业 《永和宫词》:“勑使惟追 阳羡 茶,内人数减 昭阳 膳。”
(5).宫中的女伎。《隋书·房陵王勇传》:“太子左庶子 唐令则 ……諂曲取容,音技自进,躬执乐器,亲教内人,赞成骄侈,导引非法。” 唐 张祜 《青莺啭》诗:“内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软舞来。” 唐 崔令钦 《教坊记》:“伎女入 宜春院 ,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
(6).指官僚贵族家的女伎。《南史·袁昂传》:“ 勉 ( 徐勉 )求 昂 出内人传盃, 昂 良久不出, 勉 苦求之, 昂 不获已,命出五六人。” 清 钱谦益 《丙戌南还赠别故侯家妓人冬哥》诗之一:“綉岭灰飞 金谷 残,内人红袖泪阑干。”
[中隐庵和赵孺韵]前车
见“ 前车之鉴 ”。
[中隐庵和赵孺韵]礼乐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 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中隐庵和赵孺韵]先后
(1) 先和后;早和晚
人来的不少,但总要分个先后
(2) 前后相继;陆续地;接连地
她先后去了美国、英国和德国求学
[中隐庵和赵孺韵]后进
(1) 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见后进就帮
(2) 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喜诱益后进。——《后汉书·孔融传》
(3) 后辈
新旧一体,侨学兼顾,尊重前辈,培养后进
[中隐庵和赵孺韵]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中隐庵和赵孺韵]执方
(1).按照常规办事。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子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金史·董师中传》:“凡正人多执方而不通,独 师中 正而通。”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师父不可执方,还是诊脉为稳。”
(2). 隋 时纠察朝仪者持方木,谓“执方”。《隋书·百官志上》:“元会,廷尉三官,与 建康 三官,皆法冠玄衣朝服,以监 东 、 西 、 中华门 。手执方木,长三尺,方一寸,谓之执方。”
[中隐庵和赵孺韵]伐柯
(1) 比喻遵循一定的原则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豳风·伐柯》
(2) 指做媒
[中隐庵和赵孺韵]执柯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以“执柯”指作媒。 明 沉受先 《三元记·托媒》:“你聘财若出银百两,管教今夜便成双,与你执柯,期取弄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生出,浼女舅执柯。媪议择吉赘生。”
[中隐庵和赵孺韵]步骤
(1) 事情进行的程序
采取强有力的步骤镇压叛乱
(2) 指缓急
(3) 快慢
[中隐庵和赵孺韵]消息
(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中隐庵和赵孺韵]布毛
布上的绒毛。佛教禅宗语。喻佛法无所不在,不可粘着。《景德传灯录·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鸟窠道林禪师 ﹞有侍者 会通 ,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 会通 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会通 遂领悟玄旨。”后亦用为开悟的典实。 宋 王安石 《示报宁长老》诗:“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中隐庵和赵孺韵]何起
谓起于何因。 汉 王充 《论衡·谢短》:“ 秦 何起而燔‘五经’?何感而坑儒生?”
[中隐庵和赵孺韵]要须
(1).必须;需要。《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天下未寧,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满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然要须米微多,米少酒则不佳。” 宋 李纲 《又与张相公书》:“昨日得报,止遣水军屯 蘄阳 ,要须 九江 有兵与之相照应,乃为得策。”
(2).必定;总会。 唐 雍陶 《感兴》诗:“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宋 苏辙 《病后》诗:“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 清 顾炎武 《祖豫州闻鸡》诗:“岂足占时运,要须振羽翰。”
[中隐庵和赵孺韵]月息
月利。按月计算的利息
[中隐庵和赵孺韵]不息
(1).不停止。《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国次》:“天地无私,四时不息。”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 郭小川 《祝诗》:“用不息的斗争排除了种种干扰。”
(2).不用呼吸。《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大戴礼记·易本命》:“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
(3).不灭。《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荀子·不苟》:“ 盗跖 吟口,名声若日月,与 舜 、 禹 俱传而不息。”
[中隐庵和赵孺韵]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中隐庵和赵孺韵]诗人
作诗的名人
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中隐庵和赵孺韵]何得
怎能;怎会。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 唐 杜甫 《最能行》:“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 屈原 宅?”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周汉》:“四人东南西北,原非同气弟昆,何得悬合若此?”
[中隐庵和赵孺韵]意旨
意图;旨意。多指尊者的意向
秉承意旨
宋代,李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