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画松】_景云 | 唐代

【画松】作者:景云 朝代:唐代

[画松]画松原文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画松]诗词问答

问:画松的作者是谁?答:景云
问:画松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画松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景云的名句有哪些?答:景云

[画松]景云画松 书法图

【画松】_景云 | 唐代
画松书法作品

[画松]译文和注释

译文
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注释
无:犹么,疑问词。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画松]诗文赏析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该是何等样的妙品啊,“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 * 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 * 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 * 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
(周啸天)

,

【画松】_景云 | 唐代
  • 【授炙毂子歌二首】_希道 | 唐代
  • 【授炙毂子歌二首】_希道 | 唐代 >> 【授炙毂子歌二首】_希道 | 唐代...

    【画松】_景云 | 唐代
  • 【赠薛鼎臣侍御(一作送刘崇德尉睦州建德县)】_张祜 | 唐代
  • 【赠薛鼎臣侍御(一作送刘崇德尉睦州建德县)】_张祜 | 唐代 >> 【赠薛鼎臣侍御(一作送刘崇德尉睦州建德县)】_张祜 | 唐代...

    【画松】_景云 | 唐代
  • 【海城秋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_李中 | 唐代
  • 【海城秋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_李中 | 唐代 >> 【海城秋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_李中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