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权公方丈】作者:仇远 朝代:宋代
[报恩寺权公方丈]报恩寺权公方丈原文
金渊多宝地,此地殊幽深。
一锡得安稳,岂必栖山林。
临池照佛面,见竹空人心。
江枫千百年,时作海潮音。
[报恩寺权公方丈]诗词问答
问:报恩寺权公方丈的作者是谁?答:仇远
问:报恩寺权公方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仇远的名句有哪些?答:仇远
[报恩寺权公方丈]仇远报恩寺权公方丈 书法图
报恩寺权公方丈书法作品
[报恩寺权公方丈]参考注释
[报恩寺权公方丈]宝地
(1) 地理、气候等条件优越而富庶之地
柴达木盆地是块宝地
(2) 敬称对方所在之地
借贵方宝地一用
[报恩寺权公方丈]此地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报恩寺权公方丈]幽深
幽静而深远
花木幽深
[报恩寺权公方丈]安稳
(1) 安全而稳当
她丢了那安稳的职务,情愿到这里来冒险,这一份精神,多么可爱!——茅盾《锻炼》
(2) 安定平稳
船走得很安稳
[报恩寺权公方丈]岂必
犹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清 顾樵 《秋夜柬顾茂伦》诗:“哀乐境所遇,岂必 雍门 琴!” 清 魏源 《游山吟》之六:“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员方!”
[报恩寺权公方丈]山林
有山和树木的地方
山林地区
[报恩寺权公方丈]临池
《晋书·卫恒传》:“ 汉 兴而有草书…… 弘农 张伯英 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后因以“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名臣通画学》:“前代名臣能临池者多矣,鲜有以画名者。”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夫人善临池,代公作行草,几夺真。” 吕叔湘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书法一项,确是一种艺术。但是这是要有写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临池的工夫,才会有成就的。”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日记抄得很工整,字体遒劲,也可作临池之用。”
[报恩寺权公方丈]佛面
(1).指佛像面部。《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冥祥记》:“ 唐 贞观 二十年,征 龟兹 。有 薛孤训 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 龟兹 后,乃於精舍剥佛面金。”《水浒传》第八三回:“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尅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涌幢小品》:谚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
(2).佛的面子,佛的情面。 元 宋元怀 《拊掌录》:“ 赵閲道 罢政閒居,每见僧,接之甚恭。一日士人以书贄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勉以卒业?’……后再往,门下人不为通。士人谓閽者曰:‘参政便直得如此敬重和尚?’閽者曰:‘寻常来见诸僧,亦只是平平人,但相公道是重他袈裟。’士人笑曰:‘我这领白襴直是不直钱财?’閽者曰:‘也半看佛面。’士人曰:‘更那輟不得些少来看 孔夫子 面。’人传以为笑。”《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 王公公 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报恩寺权公方丈]人心
(1) 指人的感情、愿望等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 良心
[报恩寺权公方丈]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报恩寺权公方丈]时作
犹时兴。《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而今时作,这些盐商头上戴的是方巾,中间定是一个水晶结子。”参见“ 时兴 ”。
[报恩寺权公方丈]海潮音
(1).佛教语。海潮按时而至,其音宏大,故以喻佛、菩萨应时适机说法的声音。《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2).指僧众诵经的声音。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来时只识菩提路,去时还听海潮音。”
仇远,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