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作者:虞俦 朝代:宋代
[真情]真情原文
魏紫姚黄次第荣,政须亲戚话真情。
楼台是处增诗兴,罗绮丛中放酒行。
下榻能留黄叔度,高斋端有谢宣城。
却怜老令卑栖甚,目送归鸿意自倾。
[真情]诗词问答
问:真情的作者是谁?答:虞俦
问:真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虞俦的名句有哪些?答:虞俦
[真情]虞俦真情 书法图
真情书法作品
[真情]参考注释
[真情]魏紫姚黄
牡丹花的两个名贵品种。 宋 曹冠 《凤栖梧·牡丹》词:“魏紫姚黄凝晓露,国艳天然。”亦省作“ 魏姚 ”。 宋 梅尧臣 《和石昌言求牡丹栽》:“莫问 西都 品,存吾旧友评,会应包萼吐,可与魏姚并。”参见“ 魏紫 ”、“ 姚黄 ”。
[真情]次第
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之一)》
次第花开
[真情]亲戚
(1) 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2) 指父母及兄弟等
去亲戚而事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安居。——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独身无亲戚。——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指内外亲属
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
亲戚之所畔。
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当如亲戚。——唐· 李朝威《柳毅传》
送给朋友和亲戚的礼物
[真情]真情
(1) 真实的情况
不了解真情
(2) 真诚的情感
吐露真情
[真情]楼台
(1) 〈方〉∶凉台
(2) 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
近水楼台
[真情]是处
(1).到处;处处。《南齐书·虞玩之传》:“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陈毅 《六国之行》诗:“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2).犹言紧要关头。《水浒传》第十三回:“将臺上忽的一声锣响, 杨志 和 索超 斗到是处,各自要争功,那里肯回马。”
[真情]诗兴
做诗的兴致
诗兴大发
这种奇景,古时侯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诗兴大发。——《海市》
[真情]罗绮
(1).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 汉 张衡 《西京赋》:“始徐进而羸形,似不任乎罗綺。”
(2).指衣着华贵的女子。 唐 李白 《清平乐》词:“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綺三千。” 宋 柳永 《迎新春》词:“徧九陌罗綺,香风微度。” 清 李渔 《玉搔头·弄兵》:“看罗綺千行,列成屏架。”
(3).喻繁华。 明 夏完淳 《杨柳怨和钱大揖石》:“到今罗綺古 扬州 ,不辨 秦 灰十二楼。” 黄小配 《<廿载繁华梦>序二》:“最怜罗綺地,回首已荒烟。”
[真情]下榻
(1) 指客人住宿
(2) 寄宿
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桃花扇》
[真情]留黄
黑黄色。《后汉书·礼仪志下》:“近臣及二千石以下,皆服留黄冠。”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冠用留黄色。”
[真情]叔度
(1). 汉 黄宪 字。 叔度 品学超群,尤以气量广远著称。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 叔度 自远量, 曼容 ( 汉 邴丹 的字)善知足。”
(2). 汉 廉范 字。 范 为名将 廉颇 的后代。《后汉书·廉范传》:“ 建初 中,迁 蜀 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絝。’”后用以赞颂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 唐 刘禹锡 《令孤相公自天平移镇太原以诗申贺》:“ 孔璋 旧檄家家有, 叔度 新歌处处听。” 明 何景明 《寄赠张方伯》诗:“行人尚闻歌 叔度 ,童子犹思迎 细侯 。”
[真情]高斋
(1).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唐 孟浩然 《宴张别驾新斋》诗:“高斋徵学问,虚薄滥先登。” 明 徐祯卿 《在武昌作》诗:“高斋今夜雨,独卧 武昌 城。”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 天梅居士 侍者:昨岁自 江户 归国,拟于桂花香里,趋叩高斋,而竟不果。”
(2). 唐 杜甫 书斋名。 唐 杜甫 《宿江边阁》诗:“暝色延山逕, 高斋 次水门。” 宋 陆游 《东屯高斋记》:“ 少陵先生 晚游 夔州 ,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 高斋 。质於其诗,曰‘次水门’者, 白帝 城之 高斋 也;曰‘依药饵’者, 瀼西 之 高斋 也;曰‘见一川’者, 东屯 之 高斋 也。故其诗又曰:‘ 高斋 非一处。’”
[真情]谢宣城
指 南朝 齐 谢朓 。 朓 曾任 宣城 太守,故称。 唐 杜甫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礼加 徐孺子 ,诗接 谢宣城 。” 清 姚鼐 《入山》诗:“取作分司随口句,惊人无復 谢宣城 。”
[真情]卑栖
谓居于低下的地位。 唐 皇甫冉 《送田济之扬州赴选》诗:“调补无高位,卑栖屈此贤。” 宋 范仲淹 《西溪书事》诗:“卑栖曾未託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真情]目送
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或物
[真情]归鸿
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絃。” 唐 张乔 《登慈恩寺塔》诗:“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 宋 王安石 《送陈景初》诗:“ 长安 何日到,一一问归鸿。” 明 杨珽 《龙膏记·酬咏》:“十年流落赋归鸿,谁傍昏衢驾烛龙。”
宋代,虞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