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原文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小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因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诗词问答
问: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的作者是谁?答:黄庭坚
问: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黄庭坚的名句有哪些?答:黄庭坚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书法图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书法作品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参考注释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
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夜阑
夜将尽;夜深
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期。——蔡琰《胡笳十八拍》
夜阑更秉烛,相对成梦寐。——杜甫《羌村》
夜阑人静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不道
(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的罪名。——鲁迅《[友邦惊诧]论》
(2)
无道
大逆不道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小来
从小;年轻时。 唐 李颀 《杂曲歌辞·缓歌行》:“小来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常言道:‘小来穿綫,大来穿绢。’若小时穿了绢,到大来綫也没得穿。”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南枝
(1).朝南的树枝。 南朝 梁简文帝 《双燕》诗:“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 唐 李白 《山鹧鸪词》:“ 苦竹岭 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鷓鴣飞。” 明 吴国伦 《寄远曲》:“ 章臺 杨柳緑如云,忆折南枝早赠君。”
(2).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 唐 清江 《春游司直城西鸕鶿谿别业》诗:“ 越 客初投分,南枝得寄栖。”
(3).借指梅花。 宋 苏轼 《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南枝,梅也。” 清 宋琬 《送别李素臣归荒隐草堂》诗:“相思试折南枝寄,东阁官梅尚有无。” 田汉 《赠刘雨岑先生》诗:“南枝如雪馥雄关,又在先生笔底看。”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胡 马依北风, 越 鸟巢南枝。”因以指故土,故国。《周书·杜杲传》:“ 王褒 、 庾信 之徒既覊旅 关中 ,亦当有南枝之思耳。” 唐 储嗣宗 《早春》诗:“踟蹰 歷阳 道,乡思满南枝。” 郁达夫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楚 泽,终期结綬到南枝。”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玉台
(1). 汉 代台名。《文选·张衡<西京赋>》:“ 朝堂 承东, 温调 延北,西有 玉臺 ,联以 昆德 。” 薛综 注:“皆殿与臺名也。”
(2).泛指宫廷的台砚。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履袜颂表》:“茅茨之陋,不足以入 金门 ,登玉臺也。” 南朝 梁简文帝 《<临安公主集>序》:“託勾陈之遗,出玉臺之尊,凤仪间润,神姿照朗。”
(3).传说中天帝的居处。《汉书·礼乐志》:“天马徠,龙之媒,游閶闔,观玉臺。”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閶闔,天门。玉臺,上帝之所居。”《楚辞·王逸<九思·伤时>》:“缘天梯兮北上,登太乙兮玉臺。”原注:“太乙,天帝所在,以玉为臺。”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二:“玉臺凌霞秀, 王母 怡妙颜。” 明 无名氏 《罗囊记·春游锡山》:“佳人堪爱,疑似天仙离玉臺,降尘埃。”
(4).玉饰的镜台;镜台的美称。 唐 王昌龄 《朝来曲》:“盘龙玉臺镜,唯待画眉人。” 宋 史达祖 《风流子》词:“记窗眼递香,玉臺妆罢。” 元 萨都剌 《尘镜》诗:“玉臺虫网暗,朱匣土花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天宫》:“含顰玉臺之前,凝眸宝幄之内。”
(5).特指聘礼。《群音类选·蓝田记·约玉请期》:“玉臺一镜成佳偶,又何须,用珠三斛。”《群音类选·靺鞨记·遇盗分拆》:“念妾身早堕烟花,爱从良羞御铅华。天缘夙成,玉臺先下,又何劳閒情縈挂。”参见“ 玉镜臺 ”。
(6).“ 玉臺体 ”的省称。 唐 高仲武 《<中兴闲气集>序》:“英华失于浮游,‘玉臺’陷于 * 。” 宋 苏轼 《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唱和四绝句戏用其韵跋之》之四:“故知前辈宗 徐庾 ,数首风流似‘玉臺’。”《群音类选·白海棠记·郊外邂逅》:“听高歌词体胜‘玉臺’,想英雄淹滞在草莱。” 清 朱鹤龄 《吴园次太守惠贻<林蕙堂文集>》诗:“ 徐陵 ‘玉臺’尚俳儷,文章流别日以兴。”参见“ 玉臺体 ”。
(7).谓砚台。 清 唐孙华 《笔床》诗:“珊瑚架就安银管,翡翠装成近玉臺。”
(8).指 玉台山 。在今 四川 阆中县 境。亦为台观名。 唐 杜甫 《阆山歌》:“ 閬州 城东 灵山 白, 閬州 城北 玉臺 碧。” 仇兆鳌 注引《舆地纪胜》:“ 玉臺山 在 閬州 城北七里。”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中天积翠 玉臺 遥,上帝高居絳节朝。” 钱谦益 注引《方舆胜览》:“ 玉臺观 在 閬州 城北七里……观在高处,其中有臺,号曰 玉臺 。”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粉花
(1).古时妇女点在额上的花状装饰,五出如梅花。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 武帝 ( 南朝 宋武帝 )女 寿阳公主 ,人日卧於 含章 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是也。” 元 吴景奎 《正月乐词》:“ 含章宫 中 万玉妃 ,粉花点额芳菲菲。”
(2).借指妓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眉心
双眉之间。 唐 白居易 《春词》:“低花树映小粧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凤侧鸞欹髩脚斜,红攒翠敛眉心折。”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妈妈的眉心一向打着结。爸爸的叹气声比猫头鹰叫还要幽沉可怕。”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个里
亦作“ 个裡 ”。此中;其中。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諦观熟视,方知个里情形。”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胡慎容 ﹞《窥采齐晓粧》云:‘徘徊明镜漫凝神,个裡伊谁解效顰?’”
箇裏:此中;其中。 唐 王维 《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诗:“香车宝马共喧闐,箇里多情侠少年。” 宋 黄庭坚 《卜算子》词:“天上人间有底愁,向箇里,都諳尽。” 宋 辛弃疾 《朝中措》词:“长怪春归何处,谁知箇里迷藏。”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去国
离开自己的国家
去国三千里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老尽
谓一生尽力,年老而力衰。语出《韩诗外传》卷八:“昔者 田子方 出,见老马於道,喟然有志焉,以问於御者曰:‘此何马也?’御曰:‘故公家畜也,罢而不为用,故出放之也。’ 田子方 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 宋 苏轼 《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诗:“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少年
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诗文赏析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民,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 ”,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在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 ;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 ,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 ”,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 ”,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 ,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 )”时候才“得香 ”,故云“迟 ”。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 ”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 ,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 ,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 (“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 ),总想把酒喝个够 ;但现在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在词情上是一大兜转 ,“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 ,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
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