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二首】作者:李廌 朝代:宋代
[对春二首]对春二首原文
一点两点催花雨,章台走马无尘土。
少年去老能几时,买笑金钱不须数。
高阳酒徒多白发,长安佳妓今老妪。
共君把酒莫厌多,作意强作青春主。
文章放行多气焰,笔画把捉无精神。
愿得神王如六通,日写万卷酬青春。
[对春二首]诗词问答
问:对春二首的作者是谁?答:李廌
问:对春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廌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廌
[对春二首]参考注释
[对春二首]一点
(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对春二首]催花雨
谓春雨。 宋 陆游 《社日小饮》诗:“催花初过社公雨,对酒喜烹溪友鱼。”
[对春二首]章台
秦宫殿名。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
章台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春二首]走马
(1) 骑着马跑
平原走马
(2) 善跑的马
团长有一匹棕色马,是匹好走马
[对春二首]无尘
不着尘埃。常表示超尘脱俗。 唐 崔橹 《莲花》诗残句:“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唐 杜荀鹤 《题战岛僧居》诗:“师爱无尘地,江心岛上居。”
[对春二首]少年
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对春二首]几时
什么时候,哪一天
你几时来
[对春二首]买笑金
狎妓所费的钱。 唐 刘禹锡 《怀妓》诗之二:“情知点污投泥玉,犹自经营买笑金。”亦作“ 买笑钱 ”。 唐 李商隐 《和人题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顰叶,榆荚还飞买笑钱。”
[对春二首]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对春二首]高阳酒徒
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见《史记·郦食其列传》)。后指任性放荡的嗜酒者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东隆准公。—— 唐· 李白《梁甫吟》
[对春二首]白发
白头发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对春二首]长安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对春二首]老妪
老妇人
[对春二首]把酒
拿着酒杯
把酒问青天。——宋· 苏轼《水调歌头》
[对春二首]作意
(1).着意;加意。 唐 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诗:“月中若有閒田地,为劝 嫦娥 作意栽。”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
(2).指故意、特意。 唐 杜甫 《江头五咏花鸭》诗:“稻粱霑汝在,作意莫先鸣。”《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昨日又承他送些小菜来看我,作意备些薄礼,来日到他府中作谢。” 清 王士禛 《寄陈伯玑金陵》诗:“东风作意吹杨柳,緑到 芜城 第几桥?”
(3).注意。 唐 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软满枝须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将。”《新唐书·李绛传》:“帝每閲视,顾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
(4).起意;决意。 唐 张籍 《寄昭应王中丞》诗:“春风 石瓮寺 ,作意共君游。”
(5).著作的本意。《汉书·艺文志》:“﹝《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郭沫若 《孔雀胆·后记》:“在写作时当然也加上了一层作意,现代人所说的主题。”
[对春二首]强作
(1).勉力而做。《孔丛子·执节》:“ 魏安釐王 问天下之高士, 子顺 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 鲁仲连 乎?’王曰:‘ 鲁仲连 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勉强装作。 宋 苏轼 《题<文选>》:“ 渊明 《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 屈 宋 所陈何异?而 统 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七章:“他脸色苍白,强作镇静地站在 邓军 面前。”
[对春二首]青春
(1) 青年时代
壮丽的青春
(2) 也用于比喻
百年老厂恢复了青春
(3) 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
青春几何
(4) 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对春二首]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对春二首]放行
(1) 指岗哨、关卡准许通过
(2) 放过不予惩罚
[对春二首]气焰
一种真的或假的优越感,表现为傲慢的样子或态度。比喻威风、气势(多含贬义)
气焰万丈
气焰嚣张
[对春二首]笔画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
[对春二首]把捉
(1).把守;管理。 唐 李德裕 《昭义军事宜状》:“节度使不合出子城,诸城门亦合先布腹心把捉。”《旧五代史·外国传一·契丹》:“尔先復命,我续将马万骑至 幽镇 以南,与尔家天子面为盟约,我要 幽州 令 汉 儿把捉,更不復侵入 汉 界。”
(2).纠结。 五代 齐己 《灵松歌》:“老鳞枯节相把捉,踉蹌立在青崖前。”
(3).执持;掌握。 唐 僧璨 《信心铭》:“梦幻空花,何劳把捉!”《朱子语类》卷十六:“今人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騖,但把捉他不住。”《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船过了 宿迁 ,入了 黄河 ,卒然大风刮将出来,船家把捉不住,顷刻间把那船帮做了船底。” 郭沫若 《文艺论集·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命究竟怎样才可以把捉?这是一件很难说明的事。”
(4).卡住。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咽喉被药把捉,难叫难号。”
[对春二首]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对春二首]得神
(1).谓得到神灵(降临)。《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后汉书·杨赐传》:“或得神者昌,或得神者亡。”
(2).谓得其神韵,形容逼真。《红楼梦》第十九回:“素日这里有个小书房内曾掛着一轴美人,画的很得神。”
(3).犹得意。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 大保 甚为得神。”
(4).中医学名词。谓有神气。《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吴崑 注:“神者,心主所藏,以为君主……若心主明,十二官守位禀命,谓之得神,如此养生则昌而寿。”
[对春二首]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 * 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 * 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宋代,李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