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送黎生下第还蜀】_欧阳修 | 宋代

【送黎生下第还蜀】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代

[送黎生下第还蜀]送黎生下第还蜀原文

黍离不复雅,孔子修春秋。
扶王贬吴楚,大1一1法加诸侯。
妄儒泥於鲁,甚者云黜周。
大旨既已矣,安能讨源流。
遂令学者迷,异说相交钩。
黎生西南秀,挟策来东游。
有司不见采,春霜滑归輈。
自云喜三传,力欲探微幽。
凡学患不强,苟至将焉廋。
圣言简且直,慎勿迂其求。
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
一败不足衂,后功掩前羞。

[送黎生下第还蜀]诗词问答

问:送黎生下第还蜀的作者是谁?答:欧阳修
问:送黎生下第还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欧阳修的名句有哪些?答:欧阳修

[送黎生下第还蜀]参考注释

[送黎生下第还蜀]黍离

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周 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 殷 墟;黍离之悲,信哉 周 室。” 宋 柴望 《多景楼》诗:“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明 张煌言 《舟次琅琦谒钱希声相公殡宫》诗之一:“赤手曾扶板荡运,黄肠犹带黍离愁。”

[送黎生下第还蜀]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 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送黎生下第还蜀]春秋

(1)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2) 年龄

(3) 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4) 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送黎生下第还蜀]吴楚

(1). 春秋 吴国 与 楚国 。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吴 楚 凭 江 ,负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吴 楚 之故地。即今 长江 中、下游一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君 吴 楚 之士,亡国之餘,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许宗鲁 《登齐山楼》诗:“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吴 楚 江流画里看。” 陈毅 《咏三峡》诗:“总嫌太狭窄, 吴 楚 天地宽。”

(3).指 吴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区域。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 吴 楚 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

(4).指 汉高祖 分封的 吴 楚 诸侯国。《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吴 楚 反,闻。”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然 高祖 封建,地过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连城数十,上下无别,权侔京室,故有 吴 楚 七国之患。” 清 姚鼐 《贾生明申商论》:“﹝ 景帝 ﹞其资如此,而 鼂错 又以 申 商 进之,何怪有 吴 楚 之难。”

[送黎生下第还蜀]加诸

(1).凌驾于。《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加,陵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訐以为直者。”

(2).诬谤;乱说。 唐 张鷟 《游仙窟》:“岂敢在外谈説,妄事加诸!”《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夺宅,今见安居。所被伤损,亦不加诸,目验取实,何得称虚?”《旧唐书·宣宗纪》:“诬贞良造朋党之名,肆谗构生加诸之衅。”参阅 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加诸》。

[送黎生下第还蜀]甚者

指情况比较严重或突出的人或事。《墨子·号令》:“伤甚者令归治病家,善养,予医给药。”《汉书·宣帝纪》:“大旱,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其甚者且骗取别人的文章作自己的生活费。”

[送黎生下第还蜀]大旨

基本的意思,主要的含义

虽大旨同归,所托或乖。——《三国名臣序赞》

[送黎生下第还蜀]既已

(1).已经。《庄子·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晋 陆机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

(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復发。”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近世 晋高祖 建 义并门 ,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 幽 、 蓟 、 山后 诸郡为 邪律 之寿。”

(3).既然已经。 宋 苏轼 《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送黎生下第还蜀]讨源

亦作“ 讨原 ”。探本溯源。 晋 陆机 《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宋 吕陶 《说学送句辅元赴普慈》诗:“沿波而讨源,自可见极致;学者不务此,纷纷竞非是。” 清 沉德潜 《汪大绅<五子说>序》:“既已讨原 老 庄 以下诸子,而诸子中於 荀况 、 扬雄 、 王通 、 陈亮 、 王守仁 五子尤见之亲切,尝作论以推阐之。”

[送黎生下第还蜀]学者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唐 薛存诚 《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滎阳 吕公 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成玄英 疏:“斯乃 子夏 之在 西河 , 宣尼 之居 洙 泗 ,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説,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説,躬自执卷受业焉。”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送黎生下第还蜀]异说

(1) 不同的主张或学说

(2) 邪说;怪诞的言论

[送黎生下第还蜀]交钩

错杂纠缠。 宋 欧阳修 《送黎生下第还蜀》诗:“遂令学者迷,异説相交鉤。”

[送黎生下第还蜀]生西

佛教语。往生西方净土。 鲁迅 《华盖集·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 * ,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送黎生下第还蜀]挟策

亦作“ 挟筴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2).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李大钊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 ,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送黎生下第还蜀]有司

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三国演义》

召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授之于有司。——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送黎生下第还蜀]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送黎生下第还蜀]三传

传了三次。《左传·昭公三年》:“自 郤称 以别,三传矣。” 杜预 注:“ 郤称 , 晋 大夫,始受 州 ,自是 州 与 温 别,至今传三家。”

(1).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唐 颜真卿 《魏夫人仙坛碑》:“少读《老》、《庄》、三《传》、五经、百子,无不该览。”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 清 皮锡瑞 《春秋通论》:“《公羊》兼传大义微言,《穀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

(2).多知古事之人。《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翁翁姓 李 ,排房最大,为多知古事,善书算阴阳,时人美呼‘三传’。”

[送黎生下第还蜀]探微

(1).探索微妙的事理。 唐 张说 《<上官昭容集>序》:“ 上官昭容 ……明淑挺生,才华絶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旧唐书·王虔休传》:“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賾奥,穷理尽性。”

(2).谓察知微细之事。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俺恩相霜威铁面,巡四国褰帷露冕,探微擿伏能视远。”

[送黎生下第还蜀]不强

不强干;不刚强。《史记·龟策列传》:“故曰:田者不彊,囷仓不盈;商贾不彊,不得其赢;妇女不彊,布帛不精;官御不彊,其势不成;大将不彊,卒不使令;侯王不彊,没世无名。”

不勉强。《管子·牧民》:“不求不可得者,不彊民以其所恶者。”

[送黎生下第还蜀]通道

来往畅通的道路

[送黎生下第还蜀]自明

不需证明,不言而喻

[送黎生下第还蜀]下笔

落笔

[送黎生下第还蜀]戈矛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 张衡 《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 元年,为 袁谭 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餘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 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一:“出车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军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喒嘱付您箇 张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统戈矛,今番不是强夸口。”

(3).战争;冲突。 唐 王昌龄 《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远侯 。”《 * 词话》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谋,心中谁信起戈矛。”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岂无贫亲戚,视之若赘瘤。还闻骨肉间,往往生戈矛。”

[送黎生下第还蜀]一败

(1).一旦失败或一次失败。《新唐书·文艺传下·吴武陵》:“假使官军百败,而行阵未尝乏;足下一败,败成禽矣。”《二程遗书》卷二上:“今日堂堂天下,只西方一败,朝廷遂震,何也?”《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李克用 喜曰:‘ 周阳五 此举,足以雪 沧滩 一败之耻矣!’”

(2).完全失败。《新唐书·魏徵传》:“始 魏公 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 唐 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3).全部败落。 唐 杨炯 《幽兰赋》:“悲秋风之一败,与蒿草而为芻。”

[送黎生下第还蜀]不足

(1)

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乐府诗集·陌上桑》

最爱湖东行不足。——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没有

信心不足

(3)

少于,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

不值得,不必

,

  • 【自和前韵答达善】_舒岳祥 | 宋代
  • 【自和前韵答达善】_舒岳祥 | 宋代 >> 【自和前韵答达善】_舒岳祥 | 宋代...

  • 【戏示语道】_刘跂 | 宋代
  • 【戏示语道】_刘跂 | 宋代 >> 【戏示语道】_刘跂 | 宋代...

  • 【水龙吟(梅词)】_赵长卿 | 宋代
  • 【水龙吟(梅词)】_赵长卿 | 宋代 >> 【水龙吟(梅词)】_赵长卿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