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原文
由来宿麦重秦民,待泽曾经报抚臣。
太白崇祠垂显佑,西安阖省被深仁。
未耕补种已耕慰,夏陇原资秋陇蓁。
一岁祈农接终始,不然何以答天钧。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诗词问答
问:《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三
2. 毕沅前奏秦民以宿麦为重自八月上旬得雨后晴霁日久早种之麦甫经出土亦有已种未出及尚须翻犁播种者农民待泽甚切因谕询毕沅设竟至缺雨即当及早筹办或酌借籽种或量予缓微一面办理一面奏闻俾穷黎不致失所计毕沅此次具奏尚未奉到前旨也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参考注释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宿麦
隔年成熟的麦。即冬麦。《汉书·武帝纪》:“遣謁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 颜师古 注:“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马烽 《青春的光彩》:“后来也不管 老梁 同意不同意,自己带着干粮,天天跟上拖拉机到附近各农业社去播种宿麦,翻秋地。”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曾经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动词后面往往有助词[过]
我曾经做过小学教师
我曾经到过北京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抚臣
称巡抚。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天子议将用师,于是命庭臣推择诸臣中才望尤异者,使为 广东 西 、 云南 三省抚臣。”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如今年督臣进荔枝,则抚臣进兰花,明岁互易之。”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太白
(1) 星名,即金星,又称[长庚]、[启明]
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史记·天官书》
(2) 山名,位于陕西省眉县东南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 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
(3)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原)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直刺0.5—1寸。灸 3—5分钟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显佑
显灵保佑。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殿之东西,有足跡二,相传 世庙 时,两宫 回禄 之变, 元帝 曾立此,默为救火,其灵跡显佑云。”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西安
陕西省省会。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南岸,市区面积86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0万。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古迹有半坡遗址、碑林、大雁塔等,陇海铁路从该市经过,它是中国西北经济文化中心,机械、纺织工业占突出地位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补种
在出现缺苗的农作物中,重新种植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祈农
祈求农业丰收。 唐 褚亮 《享先农乐章·舒和》:“望岁祈农神所听,延祥介福岂云虚。”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终始
(1).从开头到结局;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免役之法》:“ 荆公 尝曰:‘吾行新法,终始以为不可者, 司马光 也,终始以为可行者, 曾布 也,其餘皆出入之徒也。’” 清 纳兰性德 《题竹炉新咏卷》诗:“相约过君同展看,淡交终始似山泉。”
(2).引申为有始有终。 唐 贺兰进明 《行路难》诗之五:“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沉中路分。” 唐 李咸用 《论交》诗:“易得笑言友,难逢终始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本意息肩之后,徐图报答。不意事无终始,然每怀盛情,悒悒未忘。”
(3).周而复始。《史记·孝文本纪》:“ 鲁 人 公孙臣 上书陈终始传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时,土德应黄龙见,当改正朔服色制度。” 司马贞 索隐:“五行之德,帝王相承传易,终而復始,故云‘终始传五德之事’。”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二》:“ 夏 之政尚忠, 殷 之政尚敬,而 周 之政尚文,是三者,相循环终始,若五行之与四时焉。”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不然
(1)
不是这样,并非如此
其实不然
(2)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
不然,事情没有那样简单
(3)
否则,表转折,不这样做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情况
我得早点去,不然就赶不上大车了
(4)
否则
要去就别迟到,不然,就甭去了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陜西巡抚毕沅奏报得雨诗以志慰]天钧
亦作“ 天均 ”。1.谓天然均平之理。《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成玄英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均。”《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南朝 宋 谢镇之 《重与顾道士书》:“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自然》:“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章炳麟 《四惑论》:“神教衰而归敬于宿命,宿命衰而归敬于天钧。”
(2).指极北之地。
(3).比喻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事之成败,犹兵之胜负,固不可以此动我天钧。”
(4).指钧天广乐。神话中的一种天界音乐。 唐 皮日休 《上真观》诗:“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蹣跚。”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