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北溪隐者】作者:王立道 朝代:明代
[赠北溪隐者]赠北溪隐者原文
古藤修竹一溪阴,寻得柴关径转深。
卖畚半将供鹤食,垂纶不着羡鱼心。
花怜清品閒常灌,诗喜新题病亦吟。
老去故情终偃蹇,肯随闾里学浮沈。
[赠北溪隐者]诗词问答
问:赠北溪隐者的作者是谁?答:王立道
问:赠北溪隐者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赠北溪隐者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王立道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立道
[赠北溪隐者]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赠北溪隐者]参考注释
[赠北溪隐者]修竹
细长的竹子
茂林修竹
[赠北溪隐者]柴关
(1).柴门。 唐 刘长卿 《送郑十二还庐山别业》诗:“ 潯阳 数亩宅,归卧掩柴关。” 元 张可久 《水仙子·湖上小隐》曲:“歌《白石烂》,赋《行路难》,紧闭柴关。” 清 姚鼐 《雨晴出庐江寄诸同学》诗:“邈彼二三子,送我出柴关。”
(2).犹寒舍。 唐 李涉 《山居送僧》诗:“失意因休便买山,白云深处寄柴关。” 明 李东阳 《雪不止迭前韵》:“漫将春雪比冰山,日薄风稀渐改颜。怯势已销 * 炭,欣贫犹拥旧柴关。”
[赠北溪隐者]卖畚
《晋书·王猛传》:“﹝ 王猛 ﹞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於 洛阳 ,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 猛 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有一人引 猛 进拜之,父老曰:‘ 王公 何缘拜也!’乃十倍偿畚直,遣人送之。 猛 既出,顾视,乃 嵩高山 也。”后因以“卖畚”为典实。 唐 李白 《留别王司马嵩》诗:“呼鹰过 上蔡 ,卖畚向 嵩岑 。”
[赠北溪隐者]垂纶
(1).垂钓。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流磻平皋,垂纶长川。”《南史·王彧传》:“ 文帝 尝与羣臣临 天泉池 ,帝垂纶良久不获。” 明 刘基 《题秋江独钓图》诗:“秋风江上垂纶客,知是 严陵 是 太公 ?” 苏曼殊 《与刘半农书》:“不慧比来胸膈时时作痛,神经纷乱,只好垂纶湖畔。”
(2).传说 吕尚 ( 姜太公 )未出仕时曾隐居 渭 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盖禄厚者责重,爵尊者神劳。故 漆园 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 柏成 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之二:“赭衣居 傅巖 ,垂纶在 渭川 。” 唐 李颀 《送乔琳》诗:“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 王闿运 《上征赋》:“任治乱之迭运兮,岂妨余之垂纶。”
(3).借指隐士。 唐 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诗:“朝覲从容问幽仄,勿云 江 汉 有垂纶。”
(4).指钓鱼的用具。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余乃负杖出门,随步所之,遇渔翁,相与闲话,迄翁收拾垂纶,余亦转身归去。”
[赠北溪隐者]不着
不显扬。《孟子·滕文公下》:“ 杨 、 墨 之道不息, 孔子 之道不著,是邪説诬民,充塞仁义也。”
(1).不执着,无挂碍。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上善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 宋 梅尧臣 《寄隐静山怀贤长老》诗:“高僧心不著,一似五峯云。”
(2).不用,无须。 唐 王建 《三台》词:“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鸞扇遮。”
[赠北溪隐者]羡鱼
喻空存想望。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 高适 《奉酬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参见“ 临渊羡鱼 ”。
[赠北溪隐者]清品
(1).清贵的官吏。《北史·张彝传》:“第二子 仲瑀 上封事,求銓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 唐 郑谷 《投时相十韵》:“省署随清品,渔舟爽素期。” 鲁迅 《坟·论“ * !”》:“ 晋 朝已经是大重门第,重到过度了;华胄世业,子弟便易于得官;即使是一个酒囊饭袋,也还是不失为清品。”
(2).犹上品。 清 沉曰霖 《晋人麈·诗话·花字韵诗》:“孤芳标九月,清品冠千花。”
[赠北溪隐者]新题
诗文的新题目。 唐 李商隐 《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府公能入咏,聊且续新题。” 宋 范成大 《送郭明复寺丞守蜀州》诗:“潭潭相业堂,新题我所刊。”
[赠北溪隐者]老去
(1).谓人渐趋衰老。 唐 杜甫 《往在》诗:“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宋 欧阳修 《赠王介甫》诗:“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明 汪循 《老去》诗:“老去心还竞,春来花又新。”
(2).引申为老年;晚年。 沉从文 《<沉从文选集>题记》:“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
(3).死去。 元 房皞 《思隐》诗:“情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 明 李东阳 《柳岸垂纶》诗:“老去祗应家在此,不须盘石更垂萝。”
[赠北溪隐者]故情
(1).旧事。《史记·陈涉世家》:“客出入愈益发舒,言 陈王 故情。或説 陈王 曰:‘客愚无知,顓妄言,轻威。’ 陈王 斩之。”
(2).旧情。 唐 王昌龄 《李四仓曹宅夜饮》诗:“霜天留饮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唐 韦应物 《昭国里第听元老师弹琴》诗:“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 明 刘基 《感怀》诗之十四:“兰花岂不芬?故情岂不厚?”
[赠北溪隐者]偃蹇
(1) 高耸
(2) 骄横;傲慢
惧其偃蹇。——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那些督抚贵人点了点头,他就得意的了不得,从此就故作偃蹇之态去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 困顿;窘迫
叔宝道:[小弟当时偃蹇。——《隋唐演义》
(4) 形容委曲婉转的样子
[赠北溪隐者]里学
古代乡里间的学校。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少从里学。”
[赠北溪隐者]浮沈
亦作“ 浮沉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绅 《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 《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 龚自珍 《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 《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 《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 孙枝蔚 《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明代,王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