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槐(馆课)】作者:王弘诲 朝代:明代
[种槐(馆课)]种槐(馆课)原文
虚星垂荫正输菌,移植銮坡景象新。
带雪柔枝初得地,向阳疏干已含春。
留将翠尽分台位,肯把清阴染市尘。
为问三公他日事,谁当树德比前人。
[种槐(馆课)]诗词问答
问:种槐(馆课)的作者是谁?答:王弘诲
问:种槐(馆课)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种槐(馆课)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王弘诲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弘诲
[种槐(馆课)]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2. 馆课
[种槐(馆课)]参考注释
[种槐(馆课)]垂荫
见“ 垂阴 ”。
[种槐(馆课)]移植
(1)
(2) 将秧苗或树木移走并栽种在另一个地方
从他的苗圃移植的桑树
(3) 一个器官或组织从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移到别处
孪生子之间的肾脏移植成活率高
(4) 比喻引进别处的经验、长处、做法等
将沿海地区的经验移植到内地
[种槐(馆课)]銮坡
唐德宗 时,尝移学士院于 金銮殿 旁的 金銮坡 上,后遂以 銮坡 为翰林院的别称。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纶掖清光注,鑾坡茂渥霑。” 明 沉鲸 《双珠记·廷对及第》:“职居鼇禁,名重鑾坡。” 清 赵翼 《彭芸楣尚书挽诗》:“同试鑾坡赋独工,清班敭歷到司空。”参阅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种槐(馆课)]景象
(1) 情景;气象
从取景窗看到的景象
(2) 迹象;征兆
[种槐(馆课)]得地
(1).得到土地。《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国宝,我亦得地,而紓于难,其荣多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兵不獘而多得地,是彊 秦 而弱 赵 也。”
(2).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艺文类聚》卷八八引 南朝 梁 沉约 《高松赋》:“鬱彼高松,栖根得地。” 唐 杜甫 《病柏》诗:“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宋 曹组 《好事近·梅》词:“ 江 南得地故先开,不待有飞雪。”
(3).谓发迹。 元 李寿卿 《伍员 * 》第四折:“我父亲其时便説,有一子是个村廝憨郎,久以后你须得地,略把眼照覻休忘。” 元 无名氏 《马陵道》楔子:“ 庞涓 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絶恩絶义的人。”
[种槐(馆课)]向阳
面对太阳;朝着太阳;比喻蒙受恩遇
[种槐(馆课)]含春
(1).含着春色。 南朝 梁简文帝 《列灯赋》:“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 隋 江总 《三善殿夜望山灯》诗:“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2).指带着笑容。《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太太满脸含春説道:‘好叫老爷得知,俩媳妇都有了喜了。老爷説可乐不可乐?’”《明珠缘》第四一回:“盈盈粉面媚含春,疑是凌波出 洛神 。”
(3).带着春意。犹怀春。 五代 牛希济 《临江仙》词:“弄珠游女,微笑自含春。”
[种槐(馆课)]台位
三公之位。指宰相。 唐 杨巨源 《送陈判官罢举赴江外》诗:“心期玉帐亲台位, 魏勃 因君説姓名。”
[种槐(馆课)]清阴
(1).清凉的树阴。 晋 陶潜 《归鸟诗》:“顾儔相鸣,景庇清阴。” 唐 薛能 《杨柳枝》词:“游人莫道栽无益,桃李清阴却不如。”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一折:“你恋着那清阴半亩香千阵。”
(2).喻恩泽。 宋 苏轼 《补唐文宗柳公权联句》:“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3).谓天气阴凉。 宋 梅尧臣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是时天清阴,力气勇奔骤。”
[种槐(馆课)]市尘
喻指城市的喧嚣。 宋 陆游 《东窗小酌》:“市尘远不到林塘,嫩暑轩窗昼漏长。” 明 方孝孺 《休日奉陪蜀府诸公宴集》诗:“语乐天趣深,心清市尘远。” 清 焦循 《江村二首寄城中诸子》诗之二:“桥竹林花絶市尘,又因坐静觉情生。”
[种槐(馆课)]三公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4).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5).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种槐(馆课)]他日
(1) 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他日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驴一鸣。——《战国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
愿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种槐(馆课)]谁当
何人。当,语助词。《后汉书·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天下童謡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穫者妇与姑。’”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兵马休战争,风尘尚苍茫。谁当共携手,赖有冬官郎。” 宋 王安石 《弯碕》诗:“永怀 少陵 诗:‘菱叶净如拭’。谁当共新甘,紫角方可摘。”
(1).何为,为什么。 唐 沉佺期 《拟古别离》诗:“奈何生别者,戚戚怀远游。远游谁当惜,所悲会难收。”
(2).安得,怎得。 唐 刘长卿 《酬李侍御登岳阳见寄》诗:“谁当北风至,为尔一开襟。” 唐 韦应物 《三月三日寄诸弟兼怀崔都水》诗:“对酒始依依,怀人还的的。谁当 曲水 行,相思寻旧跡。”
[种槐(馆课)]树德
树立美德
[种槐(馆课)]前人
(1) 以前的人
满意地详细讲述这位诗人与他的前人的不同之处
(2) 具有共同遗产的早期的人,不一定能追溯到血缘关系
明代,王弘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