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其四十六】作者:张达 朝代:元代
[杂言·其四十六]杂言·其四十六原文
六义本情性,于时见兴衰。
览之思无邪,亦曰兴于诗。
删定有深意,劝惩义无遗。
兹焉鉴善恶,讽咏开民彝。
齐韩何专门,毛郑徒栖栖。
至理自矛盾,于今伤背驰。
[杂言·其四十六]诗词问答
问:杂言·其四十六的作者是谁?答:张达
问:杂言·其四十六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张达的名句有哪些?答:张达
[杂言·其四十六]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元音遗响卷九
[杂言·其四十六]参考注释
[杂言·其四十六]六义
(1).亦称“ 六诗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颖达 疏:“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近人认为:风是各国的歌谣,雅是 周 王畿的歌曲,颂是庙堂祭祀的乐歌,是《诗经》的三种体制;赋是敷陈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起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的方法。后指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的精神和原则。 唐 孟郊 《读张碧集》诗:“ 天寳 太白 殁,六义已消歇。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唐 罗隐 《广陵李仆射借示近诗因投献》诗:“閒寻綺思千花丽,静想高吟六义清。”
(2).指六书。《晋书·卫恒传》:“有 沮诵 、 仓頡 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覩鸟跡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六义精严神不灭,万象芸芸亲手泽。”参见“ 六书 ”。
[杂言·其四十六]情性
(1) 本性
情性殊异
(2) 性格
情性温柔
(3) 情意
一时情性相感
[杂言·其四十六]时见
(1).指诸侯不在规定期间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郑玄 注:“时见者,言无常期。”
(2).常见。 唐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鐘。” 唐 戴叔伦 《过柳溪道院》诗:“日斜深巷无人跡,时见梨花片片飞。”
[杂言·其四十六]兴衰
兴旺和衰败
[杂言·其四十六]思无邪
心无邪意;心归纯正。《诗·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 郑玄 笺:“思遵 伯禽 之法,专之无復邪意也。”《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邢昺 疏:“为政之道,在於去邪归正。” 唐 柳宗元 《铙歌鼓吹曲·吐谷浑》:“凯族献清庙,万国思无邪。”
[杂言·其四十六]删定
删削改定
删定文稿
[杂言·其四十六]深意
非常深刻的含意
[杂言·其四十六]劝惩
奖惩。《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后言劝惩本此。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清史稿·食货志一》:“初定劝惩之例,限年之法甚严。”
[杂言·其四十六]无遗
一点不遗留
屠戮无遗
[杂言·其四十六]善恶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杂言·其四十六]讽咏
见“ 讽咏 ”。
亦作“ 讽咏 ”。讽诵吟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听诵诗书讽咏之音,不听淫声,不视邪色。”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踊跃於讽咏,而不能以自已。”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序:“所居东偏小室,设榻帷额中尽书 元亮先生 《饮酒诗》,朝夕讽咏,有会於心,爰用追和,以誌所怀。”
[杂言·其四十六]民彝
犹人伦。旧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 * 道德准则。《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 孔 传:“天与我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废弃不行,是大灭乱天道。” 宋 叶适 《<归愚翁文集>序》:“天下以佞諛鄙浅成俗,岂惟圣贤之常道隐,民彝併丧矣。” 清 钱谦益 《嘉议大夫叶公墓志铭》:“公生平学问,躬行实践,信心为己,感民彝,痛国是,是是非非,如风檣弦矢,触而必发,岂有意与党人争胜负哉?”
[杂言·其四十六]专门
(1) 独立门户,自成一家。亦指某一门学问
专门家
(2) 专一从事某事或研究某门学问
专门为儿童写的故事
(3) 专长
专门人才
[杂言·其四十六]毛郑
汉 代《诗经》学者大、小 毛公 及 郑玄 的并称。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序录》:“ 晋 豫州 刺史 孙毓 为《诗评》,评 毛 郑 、 王肃 三家同异。”参见“ 毛诗 ”、“ 毛传 ”。
[杂言·其四十六]栖栖
亦作“栖栖”。1.忙碌不安貌。《诗·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飭。” 朱熹 集传:“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论语·宪问》:“ 丘 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而乃自西徂东,席不暇温,欲慕 孔 墨 栖栖之事。”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十五:“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 宋 王安石 《哭梅圣俞》诗:“栖栖 孔 孟 葬 鲁邹 ,后始卓犖称 軻丘 。” 黄节 《沪江重晤秋枚》诗:“重逢莫作蹉跎语,正为栖栖在乱离。”
(2).孤寂零落貌。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飢寒士,出门甚栖栖。” 宋 范成大 《潺陵》诗:“春草亦已瘦,栖栖晚花少。”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君不见,栖栖穷巷孤寒儒,此时此际如苦荼。”
[杂言·其四十六]至理
(1) 最正确或最根本的道理
团结御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杂言·其四十六]矛盾
(1)
(2) 矛和盾,比喻言行自相抵触
矛盾百出
(3) 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杂言·其四十六]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杂言·其四十六]背驰
背道而驰
这两个人的主张正相背驰
元代,张达,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