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信笔】作者:姜特立 朝代:宋代
[晨起信笔]晨起信笔原文
姜子胸中有至乐,青山白云也不恶。
不求作佛不求仙,却笑时人用心错。
乐天兜率堕渺茫,徐福神山更辽邈。
丈夫天地要同流,俯仰随化吾何求。
太虚为体隘九州,不须更述逍遥游。
[晨起信笔]诗词问答
问:晨起信笔的作者是谁?答:姜特立
问:晨起信笔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姜特立的名句有哪些?答:姜特立
[晨起信笔]参考注释
[晨起信笔]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晨起信笔]至乐
最高妙的音乐。《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吕氏春秋·制乐》:“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大戴礼记·王言》:“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最大的快乐。《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晋 陆机 《招隐》诗:“至乐非有假,安事浇醇朴。” 明 方孝孺 《赠河南王佥事序》:“遇时而得位者,众人之所慕,非君子至乐之所存也。”
[晨起信笔]青山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晨起信笔]白云
(1).白色的云。《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 蓬莱阁 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
(2). 黄帝 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孙逖 《授裴敦复刑部尚书制》:“委之刑柄,俾践白云之师。”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胡武平 宿 ,贺 晏元献 转刑部侍郎启云:‘紫詔疏恩,白云登秩。’”
(3).指《白云谣》。 唐 李白 《大猎赋》:“哂 穆王 之荒诞,歌《白云》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骏图》诗:“《白云》《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 景耀月 《远游》诗:“翠华芝盖入离镜,《黄竹》《白云》定古风。”参见“ 白云謡 ”。
(4).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 河阳 别业, 仁杰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开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云之思,惻然悽动。”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梁瑄 不归, 璟 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 清 黄遵宪 《感怀》诗:“下阻黄壚上九天,白云望断眼空悬。”参见“ 白云篇 ”。
(5).喻归隐。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唐 钱起 《蓝田溪与渔者宿》诗:“一论白云心,千里 沧州 趣。” 宋 张炎 《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
(6).特指 陈抟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陈摶 , 周世宗 常召见,赐号 白云先生 。 太平兴国 初,召赴闕, 太宗 赐御诗云:‘曾向前朝出 白云 ,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
(7).指 白云亭 。参见“ 白云亭 ”。
[晨起信笔]不恶
(1).谓不为恶声厉色。《易·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程颐 传:“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
(2).不坏;不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凝之 谢夫 人既往 王氏 ,大薄 凝之 ;既还 谢 家,意大不説。太傅慰释之曰:‘ 王郎 , 逸少 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廼尔?’” 唐 白居易 《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诗:“紫綬相辉应不恶,白鬚同色復何如?” 鲁迅 《野草·死后》:“在手背上触到草席的条纹,觉得这尸衾倒也不恶。”
[晨起信笔]求仙
(1) 求访仙人或仙方
求仙问卜
(2) 祝求神仙
[晨起信笔]时人
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 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五代 颜红郁 《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 孙犁 《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此’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晨起信笔]用心
想法;居心
别有用心
[晨起信笔]乐天
乐于顺应天命,引申为乐于自己的处境而无忧虑
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系辞上》
[晨起信笔]兜率
见“ 兜率天 ”。
[晨起信笔]渺茫
(1) 时地远隔,模糊不清
一别音容两渺茫。——白居易《长恨歌》
(2) 烟波辽阔的样子
扶桑已在渺茫中。——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晨起信笔]徐福
即 徐市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 徐福 入海求神异物。” 清 梁玉绳 《史记志疑》卷三四:“ 徐市 又作 福 者,市与芾同,即黻字,语转又为福,非 徐 有两名。”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四:“ 徐福 既入海,一去不復还。”
[晨起信笔]神山
神话中谓神仙所居住的山。《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 蓬莱 神人。” 宋 苏轼 《石芝》诗:“神山一合五百年,风吹石髓坚如铁。”
[晨起信笔]辽邈
(1).犹辽远。《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交阯 辽邈,畏丧藩将,政刑每闕,抚莅惟艰。” 宋 陆游 《登慧昭寺小阁》诗:“岁月消磨閲亭传,山川辽邈弊衣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至一处,潮水所经,四望辽邈。”参见“ 辽远 ”。
(2).相去甚远;悬殊。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悲夫,生民用心之不钧,何其辽邈之不肖也哉。”《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婚兆·韦固赤绳》:“虽讎敌之家,贵贱辽邈,天涯从宦, 吴 楚 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
[晨起信笔]丈夫
(1) 已婚女子的配偶
古者丈夫不耕。——《韩非子·五蠹》
(2) 男子
生丈夫,…生女子。——《国语·越语》
(3) 成年男子
丈夫气
丈夫亦爱怜。——《战国策·赵策》
[晨起信笔]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晨起信笔]同流
(1).诸水合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水 又南, 瀵水 入焉…… 河 中渚上,又有一 瀵水 ,皆潜相通,故 吕忱 曰:《尔雅》:异出同流为 瀵水 。” 北周 庾信 《角调曲》:“ 涇 渭 同流,清浊异能。”
(2).引申指混杂、汇聚。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劳逸无别,善恶同流。”
(3).相类似。《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孔 传:“言敝俗相化,车服奢丽,虽相去万世,若同一流。”《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虽是打着‘革命文学’旗子的小报,只要有那上面的广告大半是花柳药和饮食店,便知道作者和读者,仍然和先前的专讲妓女戏子的小报的人们同流。”
(4).犹同辈;同类。 唐 孟棨 《本事诗·征咎》:“ 范阳 卢献卿 , 大中 中举进士,词藻为同流所推。”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下:“僕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 明 吴承恩 《拟宋赐辅臣同赏花钓鱼赋诗谢表》:“仰拂仁风,光生品汇;俯惊雅喝,恩洽同流。”
(5).比喻同声气。 明 何景明 《过君采次韵》之二:“自君来此地,谓我颇同流。” 龚尔位 《开岁述怀用渊明游斜川韵示钝公》:“矧予独何人,而不与同流。”
[晨起信笔]俯仰
(1) 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
左右周旋,进退俯仰。——《左传·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时间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晨起信笔]随化
顺应时势。《管子·宙合》:“所贤美於圣人者,以其与变随化也。” 明 刘基 《吊诸葛武侯赋》:“委厥躯以随化兮,亦哲人之所戚。”
[晨起信笔]太虚
(1) 天,天空
(2) 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实体气
[晨起信笔]九州
(1) 中国的别称
(2) 日本四主岛中最南的岛
[晨起信笔]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晨起信笔]逍遥游
《庄子》篇名。篇中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放弃一切大小、荣辱、死生、寿夭的差别观念,便能逍遥自在,无往而不适。后用以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玩。 唐 陆龟蒙 《补沉恭子诗》:“虽非放旷怀,雅奉逍遥游。携手桂枝下,属词山之幽。” 宋 苏轼 《九日次定国韵》:“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答诗刊社问》:“地球自转一周,坐在地上不动的人,也算作了逍遥游。”
姜特立,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