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作者:刘秉忠 朝代:元代
[风流子]风流子原文
书帙省淹留,人间事,一笑不须愁。
红日半窗,梦随蝴蝶,碧云千里,归骤骅骝。
酒杯里、功名浑琐琐,今古两悠悠。
汉代典刑,萧曹画一,晋朝人物,王谢风流。
冠盖照神州。
春风弄丝竹,胜处追游。
诗兴笔摇牙管,字字银钩。
遇美景良辰,寻芳上苑,赏心乐事,取醉南楼。
好在五湖烟浪,谁识归舟。
[风流子]诗词问答
问:风流子的作者是谁?答:刘秉忠
问:风流子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风流子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刘秉忠的名句有哪些?答:刘秉忠
[风流子]刘秉忠风流子 书法图
风流子书法作品
[风流子]参考注释
[风流子]书帙
(1).亦作“ 书袠 ”。书卷的外套。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二人每假食於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良书。”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上犊车蓬軬,及糊屏风书袠,令不生虫。”
(2).泛指书籍。 宋 苏辙 《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日升。” 明 李贽 《与焦漪园》:“偶开书帙欲以散闷,而奇字奥义,无从问卜,反增闷耳。” 清 龚自珍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诗之五:“回首外家书帙散,大儒门祚古难躋。”
[风流子]淹留
长期逗留;羁留
[风流子]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风流子]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风流子]红日
太阳。因其放射出红色光辉,故称。 唐 王建 《宫词》之一:“ 蓬莱 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 南唐 李煜 《浣溪沙》词:“红日已高三丈透,金鑪次第添香兽。” 宋 晁补之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词:“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 大江 东注。”
[风流子]蝴蝶
。也作[胡蝶]。旧时以为蝶的总称,今动物学以为蝶的一种。构成鳞翅目锤角亚目的某些身体细长在白天活动的昆虫,经常具有鲜明的颜色,有特殊型的双翅
[风流子]碧云
(1).青云;碧空中的云。《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惠休“别怨”>》:“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张铣 注:“碧云,青云也。” 唐 戴叔伦 《夏日登鹤岩偶成》诗:“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宋 刘克庄 《沁园春》词:“悵佳人未来,碧云冉冉;王孙去后,芳草萋萋。” 程善之 《古意》诗:“高城回首碧云边,玉漏淙淙天未曙。”
(2).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唐 韦应物 《奇皎然上人》诗:“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餘。” 宋 王禹偁 《仲咸以四韵见寄因次原韵兼纾客情》:“喜霽未遑抽赋笔,劳君先惠碧云诗。” 宋 柳永 《倾杯》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
[风流子]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风流子]骅骝
亦作“ 驊駵 ”。 周穆王 八骏之一。泛指骏马。《荀子·性恶》:“驊騮騹驥纤离緑耳,此皆古之良马也。” 杨倞 注:“皆 周穆王 八骏名。”《史记·秦本纪》:“ 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繆王 ,得驥、温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廵狩,乐而忘归。” 唐 耿湋 《上将行》:“櫪下驊騮思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井蛙骅骝》:“井蛙不可以语海,其见小也;驊騮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虽殊,其不适用一也。”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恨不得一步驊騮骋到 瀟湘 。” 柳亚子 《叔老病中惠题<羿楼客籍>第一册次韵奉和》:“摇笔书生盛唱酬,天马行空似驊騮。”
[风流子]酒杯
见“ 酒杯 ”。
亦作“ 酒盃 ”。亦作“ 酒柸 ”。喝酒用的杯子。 宋 沉遘 《次韵和少述秋兴》:“胜事祇随诗句尽,壮怀犹向酒柸舒。” 金 元好问 《庚子三月十日作》诗:“残梦忘书帙,餘香殢酒杯。” 元 揭傒斯 《四友》诗之三:“青天入酒盃,歌笑中夜激。” 明 张茅亭 《一封书·闺怨用<断肠集>结尾》曲:“残灯对酒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后来 小云 输了拳,他伸手取了酒杯代吃。”
[风流子]功名
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风流子]琐琐
亦作“璅璅”。1.犹惢惢,疑虑不定。《易·旅》:“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李镜池 通义:“琐琐,是惢惢的假借,三心两意,疑虑不一。《説文》:‘惢,心疑也,众三心,凡惢之属,皆从惢。读若<易>:旅琐琐。’……这是説商人多疑,离开寓所,反而闯祸。”
(2).形容人品卑微、平庸、渺小。《诗·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郑玄 笺:“琐琐姻亚,妻党之小人。” 高亨 注:“琐琐,卑微渺小貌。” 晋 习凿齿 《与弟秘书》:“璅璅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北史·崔浩传》:“ 浩 曰:‘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章炳麟 《文录·思乡愿下》:“晚 明 风烈,独有直臣,直臣可式,独有 杨继盛 ,餘琐琐皆党人矣。”
(3).形容事情细小,不重要。《文选·张衡<东京赋>》:“薄狩於 敖 ,既璅璅焉, 岐阳 之蒐,又何足数。” 薛综 注:“璅璅,小也。言鄙陋不足説也。” 唐 白居易 《议祥瑞辨妖灾策》:“自谓政之能立,道之能行,虽有琐琐之妖,不足惧也。”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下:“古人之史……经制述作二者是大,他琐琐不足记也。” 何其芳 《画梦录·岩》:“这是颓墙,这是碎瓦,都琐琐不足为外人道。”
(4).形容声音细碎。 唐 杜牧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诗:“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
(5).絮聒,多言貌。 元 黄溍 《上京道中杂诗·刘蕡祠堂》:“平生二三策,非徼明主恩,琐琐谈得失,无乃市井言。”《封神演义》第九三回:“既将军有猜疑之念,贫道又何必在此琐琐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药娘》:“ 素修 曰:‘小园与外间隔絶不通,姊何由至?’女曰‘……妹来欲出小诗奉教,幸勿琐琐固詰,以败清兴。’” 叶圣陶 《前途》:“买菜的男女徘徊在鱼摊菜担旁边,琐琐地争论价钱,计较斤两,一片嚷嚷。”
[风流子]今古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頫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风流子]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风流子]典刑
(1) 常刑
(2) 掌管刑罚
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
(3) 受死刑
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 关汉卿《窦娥冤》
[风流子]萧曹
萧何 和 曹参 。《史记·张丞相列传》:“ 昌 ( 周昌 )为人彊力,敢直言,自 萧 曹 等皆卑下之。”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二:“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若使学 萧 曹 ,功名当不朽。”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赠玉》:“怎能树 萧 曹 旧日勋猷,还念鸞皇偶何年好逑。” 清 邵长蘅 《杂诗》:“ 萧 曹 自刀笔, 樊 灌 奋駑駘。”
[风流子]画一
(1).一致;一律。《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 为法,顜若画一。” 司马贞 索隐:“ 小颜 云:画一,言其法整齐也。”《旧唐书·裴度传》:“军法严肃,号令画一,以是出战皆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长安 等驛应设廩粮等项,应宜改设,与各府县画一,便于遵行。”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译名应该画一,那固然倒是急务。”
(2).逐一;一一条列。 宋 范仲淹 《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军州事贾公墓志铭》:“不事风威,州县九品,必延见与语,得其善,则画一以闻。”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如此而人心不革,盗贼不衰者未之有也。谨条其事,画一如左。”参阅 清 黄生 《义府·画一》。
[风流子]人物
(1)
(2) 小说或戏剧中被描写的人
人物描写
(3) 被认为有突出或显著特性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 * 《沁园春·雪》
恺撒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4) 讲话者;提警告、提要求、鼓励或发命令的人
由一个圈内人物指导
(5) 有才能之人
此人是个人物
[风流子]王谢
(1).六朝望族 王 氏、 谢 氏的并称。《南史·侯景传》:“ 景 请娶於 王 谢 , 帝 曰:‘ 王谢 门高非偶,可於 朱张 以下访之。’”后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 唐 刘禹锡 《乌衣巷》诗:“旧时 王 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娄芳华》:“我家小娘子,出身矜贵,门楣 王 谢 ,甲第 金 张 。” 王闿运 《上征赋》:“仰 王 谢 之高风兮,夕余宿乎汝左。”
(2).指 晋 王坦之 与 谢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桓公 伏甲设饌,广延朝士,因此欲诛 谢安 、 王坦之 …… 王 之恐状,转见於色。 谢 之宽容,愈表於貌。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桓 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 谢 旧齐名,於此始判优劣。”
[风流子]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风流子]冠盖
(1).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使者冠盖相属於 魏 。” 南朝 梁 沉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书剑 洛阳 城,决峥嶸一朝冠盖 长安 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 数辈,捧一丽人出,僕从煊赫,冠盖甚都。”
(2).指仕宦,贵官。 汉 班固 《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谢絶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 叶楚伧 《陶然亭》诗:“疮痍满 京 洛 ,冠盖自翩翩。”
(3).特指使者。《后汉书·章帝纪》:“吾詔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开夷逾 汉武 ,平叛跨 周宣 。冠盖通穷域,车书过古埏。” 陈毅 《感事》诗:“国庆十五周,万国冠盖来。”
(4).犹冠族。官宦之家。《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阳球 字 方正 , 渔阳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盖。”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顾其言语清楚,宛有冠盖风仪,遂于宾榻中,选士嫁之。”
(5).象帽子样盖着。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风流子]神州
(1)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地
(2) 指京城
春风杨柳万子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 * 《送瘟神》
[风流子]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风流子]丝竹
(1) 弦乐器和管乐器(箫笛等)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
(2) 泛指音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风流子]胜处
美好的地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南峰北岭,多结禪栖之士,东巖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承供养者,现世福资,为亡者转生于胜处。” 明 唐顺之 《石屋山志序》:“ 石屋 者, 安成 山水之胜处也, 彭君 隐焉而乐之。”
[风流子]追游
亦作“ 追游 ”。1.寻胜而游;追随游览。 唐 温庭皓 《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唯有偷光客,追游欲忘归。”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 白尚书 为少傅,分务 洛师 ,情兴高逸,每有云泉胜境,靡不追游。” 宋 贺铸 《沁园春·念离群》词:“载酒追游,联鑣归晚,灯火平康寻梦云。” 元 张可久 《满庭芳·山中杂兴》曲:“江山好处追游遍,古意翛然。” 明 何景明 《游郭氏山亭》诗:“旧日追游地,新年此度过。”
(2).追随游宦。 唐 顾况 《酬漳州张九使君》诗:“无阶承明庭,高步相追游。”
见“ 追游 ”。
[风流子]诗兴
做诗的兴致
诗兴大发
这种奇景,古时侯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诗兴大发。——《海市》
[风流子]摇牙
(1).动牙。极言轻易。《三国志·魏志·吴质传》“ 吴质 , 济阴 人” 裴松之 注引《吴质别传》:“ 质 案剑曰:‘ 曹子丹 ,汝非屠几上肉, 吴质 吞尔不摇喉,咀尔不摇牙,何敢恃势骄邪?’”
(2).犹摇唇鼓舌。 唐 司空图 《释怨》:“将摇牙而搆祸,寧弃跡以怀悲。”
[风流子]银钩
亦作“ 银钩 ”。 1.银质或银色的钩子。《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鉤,飘若惊鸞。” 南朝 梁 刘孝威 《钓竿篇》:“金辖茱萸网,银钩翡翠竿。”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鉤采桑路。”《宋史·乐志十五》:“翠帘人静月光浮,但半捲银钩。”
(2).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 唐 徐坚 《棹歌行》:“櫂女饰银鉤,新妆下翠楼。”
(3).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元 张逊 《水调歌头·宴顾仲瑛金粟影亭赋桂》词:“把鸞笺,裁绣句,写银钩。”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想梦》:“他一不合银钩写,锦字松烟。”
(4).比喻弯月。 宋 李弥逊 《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风流子]美景良辰
美好的景物和时光。《北齐书·段荣传》:“ 孝言 虽黷货无厌,恣情酒色,然举止风流,招致名士,美景良辰,未尝虚弃。” 宋 王安石 《寄张襄州》诗:“故家遗俗应多在,美景良辰定不空。”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
[风流子]寻芳
(1).游赏美景。 唐 姚合 《游阳河岸》诗:“寻芳愁路尽,逢景畏人多。” 宋 朱熹 《春日》诗:“胜日寻芳 泗水 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喻狎妓。《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独自玩赏了一回,鸟声聒碎,花影横披,遂起了访友念头,寻芳兴致。”
[风流子]上苑
皇家的园林。 南朝 梁 徐君倩 《落日看还》诗:“妖姬竞早春,上苑逐名辰。”《新唐书·苏良嗣传》:“帝遣宦者采怪竹 江 南,将蒔上苑。”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之一:“离宫别馆树森森,秋色荒寒上苑深。” 吴梅 《风洞山·庆祝》:“欢庆,花发西宫,鶯啼上苑,官家几度好风景。”
[风流子]赏心乐事
欢畅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建安 末,余时在 鄴宫 ,朝游夕讌,究欢愉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頽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赵朴初 《滴水集·<千秋节>词》:“东风里,赏心乐事家家院。”
[风流子]取醉
喝酒致醉。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之一:“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能来取醉任喧呼,死后贤愚俱泯泯。”《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今日天气寒冷,料想官家不出来了,不免步至他家取醉一回则个。”
[风流子]南楼
(1).在南面的楼。 南朝 宋 谢灵运 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 闻人倓 注:“ 灵运 《游名山志》:‘ 始寧 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 横山 。’” 唐 杜甫 《登兖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宋 陆游 《蝶恋花·离小益作》词:“千里斜阳鐘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2).古楼名。在 湖北省 鄂城县 南。又名 玩月楼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太尉 ( 庾亮 )在 武昌 ,秋夜气佳景清,使吏 殷浩 、 王胡之 之徒登 南楼 理咏。” 唐 李白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清景 南楼 夜,风流在 武昌 。”按 晋 武昌县 ,为 武昌 郡治,即今 鄂城县 。 唐 武昌县 属 鄂州 江夏郡 ,即今 武汉市 武昌 。 李白 所咏 南楼 ,实际上不是 庾亮 等所登的 南楼 。 宋 苏轼 《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 南楼 。”
(3).古楼名。在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 黄鹤山 顶。一名 白云楼 ,又名 岑楼 。 清 乾隆 中毁, 毕沅 重修之。 宋 陆游 《入蜀记》:“二十七日,郡集於 南楼 ,在 仪门 之南 石城 上,一曰 黄鹤山 。制度閎伟,登望尤胜。 鄂州 楼观为多,而此独得江山之要会, 山谷 所谓‘ 江 东 湖 北行画图, 鄂州 南楼天下无’是也。”
(4).古楼名。在 湖南 潭州 (今 长沙市 )。 唐 杜甫 《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诗:“暗度 南楼 月,寒深 北渚 云。” 仇兆鳌 注:“ 邵 注谓 南楼 在 武昌 。 顾 注谓 南楼 在 岳阳 。 庐 注据 柳子厚 《长沙驛前南楼感旧》诗为证,是 南楼 即在 潭州 。”
(5).古楼名。在 湖北省 江陵县 东南。 唐 张九龄 尝登此楼赋诗。 宋 张栻 重修,改名 曲江楼 。 宋 朱熹 《江陵府曲江楼记》:“ 敬夫 一日与客往而登焉……於是顾而嘆曰:‘此亦 曲江公 所谓 江陵郡 城 南楼 者邪!’”
(6).古楼名。在 广西省 宜山县 南,有 宋 黄庭坚 所书《范滂传》刻石。 宋 嘉熙 中毁去。参阅《明一统志》及《庆远府志》。
(7).古楼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南。 明 西平侯 沐英 驻节此处,题曰“ 南楼 望远”, 刘有年 有记。
[风流子]好在
幸好
好在他伤势不重
[风流子]五湖
(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泽藪曰 具区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区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 具区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 吴 ,战於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於 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 长荡湖 、 太湖 、 射湖 、 贵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贡湖 、 胥湖 ,皆 太湖 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风流子]烟浪
犹烟波。 唐 刘禹锡 《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 巴江 烟浪深。” 闽 徐夤 《不把渔竿》诗:“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三山雨中游西湖前韵》词:“更忆 小孤 烟浪里,望断 彭郎 欲嫁,是一色空濛难画。”
[风流子]归舟
返航归回的船只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顒望:招头凝望。)——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元代,刘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