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闲吟二首】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池上闲吟二首]池上闲吟二首原文
高卧闲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
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
四皓再除犹且健,三州罢守未全贫。
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春。
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
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
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
[池上闲吟二首]诗词问答
问:池上闲吟二首的作者是谁?答:白居易
问:池上闲吟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池上闲吟二首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答:白居易
[池上闲吟二首]白居易池上闲吟二首 书法图
池上闲吟二首书法作品
全唐诗
[池上闲吟二首]参考注释
[池上闲吟二首]高卧
(1) 高枕而卧
解衣铺被,准备高卧
(2) 比喻隐居;亦指隐居不仕的人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世说新语·排调》
[池上闲吟二首]闲行
亦作“间行”。亦作“闲行”。1.潜行,微行。《史记·项羽本纪》:“ 审食其 从 太公 、 吕后 閒行,求 汉王 ,反遇 楚 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昔 魏太祖 之背 董卓 也,閒行出 中牟 ,为亭长所録。” 清 侯方域 《任源邃传》:“﹝ 源邃 ﹞乃断头而死。其兄 元祥 间行号哭,求其尸以归而葬之。”
(2).犹邪行。《国语·周语下》:“神无閒行,民无淫心。” 韦昭 注:“閒行,姦神淫厉之类也。”
亦作“间行”。亦作“闲行”。漫步。 唐 张籍 《与贾岛闲游》诗:“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閒行有几人。” 唐 白居易 《魏王堤》诗:“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清 李渔 《蜃中楼·结蜃》:“ 柳生 在海上閒行。”
[池上闲吟二首]自在身
佛教语。谓心离烦恼、舒适自在的身躯。 唐 白居易 《池上闲吟》之一:“高卧閒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景德传灯录·龙树尊者》:“尊者復於坐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
[池上闲吟二首]六见
谓 周 时诸侯见天子的六种形式:朝、宗、觐、遇、会、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池上闲吟二首]柳条
编织筐、包、篮子等用的柳树柔软的枝条
柳条包
[池上闲吟二首]尧舜
(1) 尧和舜。据说都是上古的贤明君主
(2) 泛指圣人
[池上闲吟二首]无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池上闲吟二首]羲皇
即 伏羲氏 。《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厥有云者,上罔显於 羲皇 。” 李善 注:“, 伏羲 为三皇,故曰 羲皇 。” 唐 杜甫 《醉时歌》:“先生有道出 羲皇 ,先生有才遇 屈宋 。”
[池上闲吟二首]向上
(1)
(2) 朝向较高或最高的位置
伸出她的右手,手掌向上
(3) 向上攀
[池上闲吟二首]四皓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汉 扬雄 《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四皓考》:“《陈留志》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高士传》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索隐》既引《陈留志》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引《陈留志》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张煌言 《怀王媿两少司马》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池上闲吟二首]犹且
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 韩愈《师说》
[池上闲吟二首]愁客
指旅人。旅人多乡愁,故称。 唐 王昌龄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诗:“秋月对愁客,山鐘摇暮天。” 唐 孟郊 《春愁》诗:“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
[池上闲吟二首]供给
(1) 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
供给生活用品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2) 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
原料由国家供给
[池上闲吟二首]家酝
家中自酿的酒。 唐 杜甫 《王侍御许携酒至草堂便请邀高使君同到》诗:“绣衣屡许携家醖,皁盖能忘折野梅。”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序》:“余退居 渭 上,杜门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醖新熟,雨中独饮。” 清 汪懋麟 《叔定家兄入京同朝采出郭相迎抵寓即事》诗之二:“风味此乡安稳未,且尝家醖剪园蔬。”
[池上闲吟二首]野菜
煮后可当作蔬菜吃的草本植物;尤指收集起来作食物的野菜
[池上闲吟二首]兰若
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杜甫《谒真谛寺禅师》
[池上闲吟二首]池亭
池边的亭子;水池和亭台。 唐 孟浩然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诗:“言避一时暑,池亭五月开。”《新唐书·张说传》:“池亭奇巧,荡诱上心。”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池亭顷刻攄芳怨,又被鶯声偷唤。”
[池上闲吟二首]非道
(1).不合道义;不正当的手段。《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孔 传:“人以言咈违汝心,必以道义,求其意,勿拒逆之;逊,顺也。言顺汝心,必以非道察之,勿以自臧。” 宋 储泳 《祛疑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惟达理者不受非道之欺。”
(2).不恰当;不适宜。《韩非子·奸劫弑臣》:“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譖,溺於当世之言,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
(3).非常事故,变故。《太平广记》卷一一五引 唐 戴孚 《广异记·王乙》:“洎夜秉烛,其从悉已大酣,乙虑有非道,默坐念咒。”
[池上闲吟二首]俗吏
才智凡庸的官吏。 汉 贾谊 《治安策》:“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篋,而不知大体。”《汉书·儿宽传》:“异日, 汤 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 汤 言 儿宽 。” 清 钱谦益 《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尔为郡一出於仁人、学士之为,而絶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郭沫若 《革命春秋·归去来·达夫的来访》:“我看 达夫 的使命依然是做个文艺作家,与其为俗吏式的事务所纠缠,倒应该随时随地去丰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
[池上闲吟二首]乌帽
黑帽。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来上下通用。乌纱帽后来成为闲居的常服。简称乌纱
忠烈青衣乌帽。——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池上闲吟二首]梦游
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
[池上闲吟二首]信意
没有约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信意行动
[池上闲吟二首]便是
(1).即是,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僕便是鬼。’”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若祗以平日之所飫闻习见者为平常,而以其罕闻骤见者为怪异,则怪异平常便是两事,经世出世便是两心。”
(2).即使;纵然。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便是 熊渠 、 养由基 、 李广 主名不审,无害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至于婚姻大事,儿女亲情,有贪得富的,便是王公贵戚,自甘与团头作对。”《红楼梦》第四九回:“便是不会,也没难处。”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3).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我离了他家门便是。”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小可 曹州 人氏 贾仁 的便是。”《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馆于舍亲 卜 宅,尊客过问,可至浮桥南首大街 卜 家米店便是。”
(4).只因为。《水浒传》第二一回:“那老儿见是 宋江 来,慌忙道:‘押司如何今日出来得早?’ 宋江 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许宣 道;‘娘子如何在此?’ 白娘子 道:‘便是雨不得住,鞋儿都踏湿了,教 青青 回家,取伞和脚下。又见晚下来。望官人搭几步则个。’”
(5).正是。 唐 元稹 《哭子》诗之三:“鐘声欲絶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
[池上闲吟二首]未定
尚未确定
行期未定
[池上闲吟二首]其间
(1) 在中间
两幢房子及夹在其间的院子
颓然其间者。——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袍敝衣处其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时出于其间焉。——蔡元培《图画》
(2) 指某一段时间
参加这项工作已有半年了,这其间,他学到不少新的知识
[池上闲吟二首]胜负
(1) 胜利或失败
从长远看,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战争的性质
(2) 结果,结局
比赛的胜负要看临场发挥
[池上闲吟二首]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唐代,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