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原文
当年最称意,数子不如君。
战胜时偏许,名高人共闻。
半天城北雨,斜日灞西云。
科斗皆成字,无令错古文。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诗词问答
问: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的作者是谁?答:岑参
问: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岑参的名句有哪些?答:岑参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岑参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 书法图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200_14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参考注释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称意
合乎心意。《汉书·盖宽饶传》:“以 宽饶 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 唐 权德舆 《放歌行》:“男儿称意须及时,闭门下帷人不知。” 明 高启 《练圻老人农隐》诗:“旅游三十不称意,年登未具粥与饘。” 鲁迅 《书信集·致辛岛骁》:“此地的学校并不称意,甚感无聊。”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战胜
在战争、竞争或竞赛中取得胜利或取得成功
战胜而得。——宋· 苏洵《六国论》
燕、 赵、 韩、 魏闻之,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名高
崇高的声誉;名声显著。《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往者 毛孝先 、 崔季珪 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 宋 苏轼 《和刘道原咏史》:“名高不朽终安用,日饮无何计亦良。”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乃学其讲道学,聚徒众,收门生,以博名高,图富贵。”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半天
(1) 白天的一半
(2) 好长一会儿
他半天说不出话来
(3) 空气中不直接毗连地面或它下面的其他固体或液体的任一地点或区域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斜日
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阴。” 宋 王安石 《杏花》诗:“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墻斜日数枝红。”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词:“飞絮晚悠颺,斜日波纹映画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行人於斜日将堕之时……涕不可仰。”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科斗
(1).蝌蚪。蛙或蟾蜍的幼体。《庄子·秋水》:“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陆德明 释文:“科斗,虾蟇子也。” 唐 韩愈 《峡石西泉》诗:“闻説旱时求得雨,秖疑科斗是蛟龙。” 宋 梅尧臣 《初闻蛙》诗:“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 爱罗先珂君 也常常踱来访他们。”
(2).指科斗文字。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於 汴州 识 开封 令 服之 者, 阳冰 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 卫宏 《官书》,两部合一卷。”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固 步覘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庙器刻科斗,寳樽播华虫。”
(3).指古文经籍。 唐 刘言史 《放萤怨》诗:“架中科斗万餘卷,一字千回重照见。”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十:“ 子由 尝跋 东坡 遗稿云……科斗藏壁间,见者空叹惊。废兴自有时,诗书付 西京 。”
(4).指科斗形营帐。 唐 崔湜 《大漠行》:“科斗连营 太原 道,鱼丽合阵 武威 川。”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无令
(1).没有律令。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以正治国》:“被道含德,无思无求。无令无法,万民自化。”
(2).不使。《魏书·高祖纪上》:“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餘力,地有遗利。” 唐 岑参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诗:“科斗皆成字,无令错古文。”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古文
(1)
(2)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或异。—— 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
(3) 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
(4)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5) 汉朝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唐代,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