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_乾隆 | 清代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原文

艺祖志一统,命师伐江南。

卑辞徐铉来,称如事父严。

父子而两家,不可何待占。

缓师复遣求,论辨徒詹詹。

榻侧难容睡,按剑叱何惭。

嫚骂如沛公,创业多直谈。

更能用曹彬,禁暴恢海涵。

一时王业定,太平引养恬。

时泰作广义,吹求致苛纤。

谓徐铉辱君,谀颂失太谦。

更为设若词,包茅问贡拈。

阔论名有无,诡辨逞呫諵。

有如爱二毛,宋师无救歼。

辞费申臆见,史义何曾探。

昌黎有定评,责人详已廉。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诗词问答

问: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注释

1. 押词韵第十四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一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参考注释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艺祖

亦作“萟祖”。有文德之祖。《书·舜典》:“归,格于艺祖,用特。” 孔 传:“巡守四岳,然后归告至 文祖 之庙。艺,文也。” 孔颖达 疏:“才艺文德,其义相通,故蓺为文也。”后用以为开国帝王的通称。 唐 张说 《唐享太庙乐章·光大舞》:“肃肃艺祖,滔滔濬源。” 宋 沉遘 《五言陈桥驿》诗:“萟祖昔臣 周 , 周 德久已衰。”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艺祖》:“人知 宋 人称太祖为艺祖,不知前代亦皆称其太祖为艺祖……然则﹝艺祖﹞是歷代太祖之通称也。”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卑辞

谦恭之辞语

口出卑辞,心怀鬼胎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父子

父亲和儿子,古时也指叔侄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何待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须、用不着。 萧三 《血书》诗:“只听说,你工作努力,你常常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这何待说?你已久是钢铁炼成的战斗员。”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缓师

延迟出兵。《左传·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缓师, 秦 将生心。”《宋史·太祖纪三》:“ 江南主 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徐铉》:“ 南唐 以 徐鉉 使北,请缓师。”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论辨

(1).谓考定才能品德。《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郑玄 注:“论,谓考其德行道艺;辨,谓考问得其定也。”

(2).议论辩驳。辨,通“ 辩 ”。《后汉书·荀悦传》:“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元史·巎巎传》:“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九:“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辨自然并未能成为定论。”

(3).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 辩 ”。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论辨类者,盖原於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詔后世。”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詹詹

言词烦琐、喋喋不休的样子。《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成玄英 疏:“詹詹,词费也。” 姚华 《曲海一勺》:“立言者鶩高,读书者好奇,与其詹詹,毋寧炎炎。”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按剑

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 清 戴名世 《<阙里纪言>序》:“吾儒之徒皆为之固其壁垒,树其旗帜,相与裂眥大呼,按剑操刃於先生,以快彼之心而后已。”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然而,明珠投暗,遭按剑之叱,陈鐘鼓於 鲁 庭,爰居弗享也。”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嫚骂

辱骂;乱骂。《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 高祖 嫚駡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 扁鹊 何益!’”《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霽云 嫚駡马上,请决死鬭, 叔冀 不敢应。” 清 黄景仁 《鹦鹉洲》诗:“依人而嫚駡,若与性命仇。”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其近於呵斥全羣者,则有《钟馗捉鬼传》十回……然词意浅露,已同嫚駡,所谓‘婉曲’,实非所知。”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沛公

汉高祖刘邦。秦末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群众立他为沛公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创业

亦作“剙业”。开创基业。 汉 张衡 《西京赋》:“ 高祖 创业,继体承基。”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或难于剏业而资为声援,或急于中兴而用为辅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洛翰》:“ 高皇帝 创业之初,有 洛翰 者,本 刘 姓, 中原 人。” 郭小川 《他们下山开会去了》诗:“在整个创业时期,它发挥了最卓越的力量。”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禁暴

亦作“ 禁虣 ”。制止 * ;制止 * 。《周礼·地官·司市》:“以刑罚禁虣而去盗。” 贾公彦 疏:“以刑罚禁虣乱之人。”《礼记·乐记》:“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史记·张仪列传》:“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言语》:“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 明 刘基 《官箴上》:“疾病颠连,我扶我持,禁暴戢姦,损赢益亏。”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海涵

如海一样的包容。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天覆群生,海涵万族。——苏轼《湖州谢上表》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时王

当代的君主。《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者孰谓” 汉 何休 注:“欲言时王则无事,欲言先王又无謚,故问谁谓。” 徐彦 疏:“时王,即当时 平王 也。” 晋 潘岳 《西征赋》:“岂时王之无僻,赖先哲之长懋。”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时王之制,或损或益,圣人容有不知,故不得不问。”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太平引

琴曲名。亦名“广陵散”。《世说新语·雅量》“《广陵散》於今絶矣” 刘孝标 注引《文士传》:“﹝ 嵇康 ﹞临死,而兄弟亲族咸与共别, 康 颜色不变,问其兄曰:‘向以琴来不邪?’兄曰:‘以来。’ 康 取调之,为《太平引》,曲成,叹曰:‘《太平引》於今絶也!’”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养恬

培养恬静寡欲的思想;过恬静的生活。《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唐 钱起 《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诗:“毕娶愿已果,养恬志寧违。” 宋 梅尧臣 《睡意》诗:“万事易厌此不厌,真可养恬无夭促。”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广义

由本义而推广原意;趋向于一般化

广义空间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吹求

(1).犹言吹毛求疵。谓刻意寻找毛病。 宋 苏辙 《李谏议谢二府启》:“虽循省之无瑕,顾吹求之已密。”《明史·李士柔传》:“誥敕用寳,岁有常期,未有十年后用寳进呈,吹求当制者也。”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 琦善 ﹞欲吹求 林则徐 罪不可得,则首詰劫船之役,何人先开礮,欲斩副将以谢之。”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

(2).用为审察的谦词。 清 王鹏运 《彊村词序》:“至於去取,则公自为沙汰之严,已毫无尘杂,俟放暑假后,再为吹求,续行奉告。”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谀颂

阿谀赞颂。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惠帝五》:“﹝ 陆机 ﹞谢朝华,披夕秀,以词翰之美乐见於当世,则 伦 且资其諛颂以为荣,盖有求免而不得者。”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更为

更加

自从那次大病以后她更为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设若

假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济南的冬天》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包茅

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书·禹贡》:“包匭菁茅。”《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 杜预 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为缩酒。”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八:“包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 府岁贡包茅。”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阔论

阔大不切实际的议论。 宋 刘恕 《自讼》:“言大而智小,好谋而阔论。”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有无

亦作“ 有亡 ”。1.有或无。《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臣 楚国 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餘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然犹未能徧覩也。” 李善 注:“览於有无,谓或有所见,或復无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驰弋乎神明之囿,览观乎羣臣之有亡。” 唐 贾岛 《送僧》诗:“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个不难,只取牢城营文册一查,便见有无。”

(2).指家计的丰或薄。《礼记·檀弓上》:“ 子游 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恶乎齐?’” 陆德明 释文:“有亡……一音无。” 孔颖达 疏:“亡,无也。言各随其家计丰薄有无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与宗族同其有亡。”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3).指有馀与不足。《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孙星衍 疏:“有为有餘,无为不足也。”按,《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韩愈 《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墟里通有无,垣墙任摧倒。”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韩愈 《处士卢君墓志铭》:“其弟 浑 ,以家有无,葬以车一乘於 龙门山 先人兆。”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丧父也,以家之有无葬,故葬不缓。”

(5).古代哲学范畴。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几神之区;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诡辨

见“ 诡辩 ”。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有如

(1).犹如,好像。《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鉤。”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吾闻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来自田间,心直口快,待 曾 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

(2).如果,假如。《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 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 唐 兵不出数千,将军拥众万餘,不乘其未定而击之,有如 唐 兵惧而自退,将军何面目以见陛下乎!” 清 顾炎武 《义士行》:“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3).古人誓词中常用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杨伯峻 注:“‘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 文 十二年《传》‘有如 河 ’……‘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 河 神鉴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 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二毛

(1).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杜预 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二毛告暮,素志衰頽。” 宋 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胡韫玉 《春日寄怀马一浮》诗:“病餘人事懒,愁畏二毛侵。”

(2). 晋 潘岳 《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二毛”指三十馀岁。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信 年始二毛,即逢丧乱。” 倪璠 注:“以 滕王逌 序‘己亥,年六十七岁’逆数之,逢乱之岁, 子山 时年三十有六。” 宋 李宗谔 《先公谈录》:“ 宗諤 二毛之年,丁先公忧。”按:先公 李昉 死于公元九六六年, 宗谔 生于公元九 * 年,时年三十三岁。

(3).即二毛子。 清 黄遵宪 《三哀诗》:“讙譁杀二毛,万头相倾挤。” 钱仲联 笺注:“ 袁昶 《乱中日记》:‘见洋人呼曰大毛子,见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国歌谣资料·义和团歌谣·砍二毛》:“洋人进 中国 ,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势,横行霸道。”参见“ 二毛子 ”。

(4).方言。谓皮毛短。 谢觉哉 《孔夫子与老农》:“他又缝了许多衣服:狐皮桶子、羔皮桶子、二毛桶子,大毛桶子。”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封信》诗:“身穿二毛皮大衣,听问路忙答话跳下牲灵。”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无救

(1).没有救兵。《汉书·李陵传》:“上悔 陵 无救……乃遣使劳赐 陵 餘军得脱者。”《后汉书·王霸传》:“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

(2).不加补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时难而治简,行枉而无救,是其所以穷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而无救於不解,果当从连环之义乎!”

(3).无所救助。《列子·仲尼》:“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於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辞费

说废话;罗唆。《礼记·曲礼上》:“礼不妄説人,不辞费。” 孔颖达 疏:“凡为人之道,当言行相副。今直有言而无行,为辞费。”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达性论>》:“故两解此意,冀以取了,反致辞费。”《金史·白华传》:“其奏每嫌辞费,必欲言简而意明。” 邹韬奋 《外国文和外国教师》:“既是在事实上不可能,我竟说了一大堆话,不是辞费吗?”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臆见

亦作“肊见”。1.个人的私见;主观的看法。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黄河》:“水之为迹,难明久矣,非深考博通,心知其详,固难以臆见决策举事也。” 明 方孝孺 《好古斋记》:“ 周 衰, 秦 汉 间,处士説客不知道术,各以其臆见为书。”《清史稿·儒林传二·戚学标》:“其部居错杂分合,类出肊见。” 徐念慈 《小说林缘起》:“余不敏,尝以臆见论断之:则所谓小説者,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其上乘者乎?”

(2).用为谦词,犹言浅见。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原叙》:“爰取昔日所藏,詮次成帙,附陈臆见,以当臚言,藉备异日史家之采择。”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租税以外国家之收入》:“啟超关於铁路政策稍有臆见,今不具详。”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何曾

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昌黎

(1). 唐 韩愈 世居 颍川 ,常据先世郡望自称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县 )人; 宋 熙宁 七年诏封 昌黎伯 ,后世因尊称他为 昌黎先生 。 唐 韩愈 《送陆歙州》诗序:“於是 昌黎 韩愈 道愿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绍 昌黎 之道脉,岂兴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传》:“公著诗一卷、文二卷。诗清婉有志,文则力追 昌黎 、 柳州 。”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 昌黎 论文,务去陈言。”

(2).借指 韩 姓。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按,此“昌黎”指 韩肖胄 。

[书通鉴续编宋主答徐铉事]定评

确定的评价

已有定评的好作品

,

  • 【冬至南郊礼成述事】_乾隆 | 清代
  • 【冬至南郊礼成述事】_乾隆 | 清代 >> 【冬至南郊礼成述事】_乾隆 | 清代...

  • 【题宋端石重卦砚】_乾隆 | 清代
  • 【题宋端石重卦砚】_乾隆 | 清代 >> 【题宋端石重卦砚】_乾隆 | 清代...

  • 【玉河泛舟至玉泉山·其三】_乾隆 | 清代
  • 【玉河泛舟至玉泉山·其三】_乾隆 | 清代 >> 【玉河泛舟至玉泉山·其三】_乾隆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