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作者:杜范 朝代:宋代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原文
难句子冰雪姿,难弟金玉相。
一夷与一惠,共此岁晚香。
凌波孤山下,不染尘壒场。
故山尚无恙,愈觉风味长。
夜阑更秉烛,檐雪声锵锵。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诗词问答
问: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的作者是谁?答:杜范
问: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杜范的名句有哪些?答:杜范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参考注释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句子
(1) 词和词组由句法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这个句子真长
(2) 冷言冷语
说上去非但不听,而且还要受他们的句子。——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冰雪
比喻清纯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难弟
犹贤弟。 宋 程俱 《九月七日夜梦王元规诘旦其弟元矩适相访感而作诗一首》:“清晨客在门,乃自 乌衣 来。典刑见难弟,共嘆一息乖。”参见“ 难兄难弟 ”。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金玉
(1).黄金与珠玉。珍宝的通称。《左传·襄公五年》:“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唐 杜甫 《黄河》诗之二:“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2).比喻珍贵和美好。《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玉娇梨》第八回:“ 白公 説道:‘昨承佳句见投,真是字字金玉,玩之不忍释手。’”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夷与
迟疑不前。 南朝 齐 王融 《游仙诗》之四:“弭节且夷与,参差闻凤笙。”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晚香
(1).指菊花。 宋 韩琦 有“且看黄花晚节香”句,故称。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和林卿韵》词:“种杏仙人,看桃君子,得似篱边嗅晚香。”
(2).寺庙傍晚点燃的香。 唐 郑谷 《赠圆昉公》诗:“晚香延宿火,寒磬度高枝。”《西游记》第三六回:“只见一个烧晚香的道人,点了几枝香,来佛前炉里插。”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凌波
(1) 急速奔流的水波
(2) 形容女子脚步轻盈,飘移如履水波
凌波而至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孤山
山名。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 宋 林逋 曾隐居于此,喜种梅养鹤,世称 孤山处士 。 孤山 北麓有 放鹤亭 和梅林。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二》:“ 林逋 隐居 杭州 孤山 ,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復入笼中。” 宋 林逋 《宿姑苏净惠大师院》诗:“ 孤山 猿鸟 西湖 上,懒对寒灯咏《式微》。” 清 赵翼 《寓西湖十日杂记以诗》:“ 孤山 好林馆,丹碧隐青涟。” 清 秋瑾 《梅十章》之九:“ 孤山 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郭沫若 《瓶》诗之四:“我是凭倚在 孤山 的水亭,我是伫立在亭外的水滨。”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染尘
沾染红尘。指僧人犯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况且初次染尘,必须大大的写笔功德钱,这钱谁也不能得,收在公账上应用。”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故山
旧山。喻家乡。 汉 应瑒 《别诗》之一:“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唐 司空图 《漫书》诗之一:“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鶯声似故山。” 宋 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追惟献岁发春间,和我新诗忆故山。” 凌景坚 《寄十眉》诗:“应被故山猿鹤笑,我偏无计渡 汾 南。”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无恙
(1) 无灾祸
岁亦无恙耶?——《国策·齐策》
安然无恙
(2) 平安;没有疾病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国语·齐策》
无恙,幸甚幸甚。——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恙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别来无恙?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风味
风格、特征与趣味、味道
风味小吃
一台地方风味的文艺晚会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夜阑
夜将尽;夜深
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期。——蔡琰《胡笳十八拍》
夜阑更秉烛,相对成梦寐。——杜甫《羌村》
夜阑人静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秉烛
谓持烛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宋 梅尧臣 《送道损司门》诗:“朝看不足暮秉烛,何暇更寻桃与杏。”《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丫头秉烛伺候。”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雪声
(1).降雪的声响。 唐 任翻 《冬暮野寺》诗:“照墻灯影短,著瓦雪声繁。” 宋 陆游 《雪夜》诗:“雪声如飞沙,风声如翻涛。”
(2).吟雪之声。 唐 孟郊 《夷门雪赠主人》诗:“ 夷门 贫士空吟雪, 夷门 豪士皆饮酒。酒声欢闲入雪销,雪声激切悲枯朽。”
[五八叔席上咏江梅水仙]锵锵
(1) 同[锵]
(2) 盛的样子
子将之陕,门人从者锵锵焉被于路。——《文中子》
(3) 高的样子
逾高阁之锵锵。——《后汉书》。李贤注:[锵锵,高貌也。]
(4) 行走的样子
出车槛槛,被练锵锵。——《文选·左思·吴都赋》
宋代,杜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