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项平父送别】作者:孙应时 朝代:宋代
[和项平父送别]和项平父送别原文
逐逐衣冠谒府公,渐暗楚语异吴侬。
重江跋涉家何在,一饭辛勤计未工。
自恐风尘冗俗语,人言山野欠疏通。
夜长不寐思吾友,拨尽寒炉宿火红。
[和项平父送别]诗词问答
问:和项平父送别的作者是谁?答:孙应时
问:和项平父送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孙应时的名句有哪些?答:孙应时
[和项平父送别]孙应时和项平父送别 书法图
和项平父送别书法作品
[和项平父送别]参考注释
[和项平父送别]逐逐
奔忙貌;匆忙貌。 唐 胡皓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稜威方逐逐,谈笑坐怡怡。” 宋 范仲淹 《送郧乡尉黄通》诗:“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 清 戴名世 《洪昆霞制义序》:“彼窈窕贞静之女,肯低首敛气,逐逐戚施籧篨之侧乎?”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我因急于来 杭 ,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
急于得利貌。 唐 柳宗元 《送僧浩初序》:“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中人以下,逐逐利欲,使其不知命分之所至,则猖狂妄行,将无所不至矣。” 清 秋瑾 《 * 逐魔歌》:“四邻环绕欲逐逐,失权割地无时止。”
[和项平父送别]衣冠
(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和项平父送别]府公
(1).六朝时王府僚属称其主为府公; 唐 、 五代 时,官府幕僚沿旧习,称节度使、观察使为府公。《晋书·贾充传》:“果见 充 行至一府舍,侍卫甚盛。府公南面坐,声色甚厉。” 唐 刘禹锡 《送王司马之陕州》诗:“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容醉后狂。”
(2).泛称府、州级的长官。《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孙钦 ﹞往辞 承丕 , 承丕 邀与俱见府公。” 胡三省 注:“公者,人之尊称,一府之尊,故谓之府公。”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总督》。
[和项平父送别]楚语
楚 地的土语乡音。 宋 范成大 《贺乐丈先生南郭新居》诗:“飘飘万里道,芒鞵厌关河。风吹落下邑, 楚 语成 吴 歌。”
[和项平父送别]吴侬
吴 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儂”指 吴 人。 唐 刘禹锡 《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诗:“才子从今一分散,便将诗咏嚮 吴 儂。” 宋 张先 《喜朝天·清署堂赠蔡君谟》词:“佳景在,吴儂还望,分閫重来。”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游金山寺》曲:“误汲南泠,笑杀吴儂,不记《茶经》。”
[和项平父送别]重江
(1).两条江。《文选·鲍照<芜城赋>》:“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李善 注:“南临二江曰重。” 清 顾炎武 《杭州》诗:“重江险足凭,百货东南聚。”
(2).指二江或诸江合流。 唐 杜甫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诗之二:“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 仇兆鳌 注引 顾宸 曰:“重江,如 北江 、 中江 、 大江 之水,皆自峡而下。”
[和项平父送别]跋涉
同[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长途跋涉
[和项平父送别]何在
在哪里
公理何在?
[和项平父送别]一饭
(1).一餐饭。《公羊传·昭公十九年》:“ 乐正子春 之视疾也,復加一饭则脱然愈,復损一饭则脱然愈。”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五:“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2).以喻微小的利益或恩惠。 宋 叶适 《周君南仲墓志铭》:“常以世道兴废为己重负,一饭不顾私,忧时如家,忧人如身。” 清 钱谦益 《张凤翼授文林郎制》:“其属城下邑父老子弟,皆 高帝 丰沛 故人之遗也,朕岂能一饭置之哉!”
[和项平父送别]辛勤
勤劳而肯于吃苦
[和项平父送别]风尘
(1) 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杜甫《赠别贺兰铦》
风尘仆仆
(2) 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风尘知己
(3) 旧指娼妓生涯
沦落风尘
[和项平父送别]俗语
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本为吏期不对。——《汉书·路温郐传》
[和项平父送别]人言
人们的评论,别人的议论
[和项平父送别]山野
(1) 山岭原野
鲜花开遍了山野
(2) 指粗俗鲁莽
山野村夫
(3) 指民间
求还于山野
[和项平父送别]疏通
(1) 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
疏通田间的排水沟
(2) 调解双方的争执;消除相互隔阂
[和项平父送别]寒炉
寒天的火炉。 唐 罗邺 《冬夕江上言事》诗:“僻居多与懒相宜,吟拥寒炉过腊时。” 宋 陆游 《即事》诗:“雅闻 岷 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糝羹。”
[和项平父送别]宿火
隔夜未熄的火;预先留下的火种。《百喻经·水火喻》:“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盥盛水,置於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復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唐 郑綮 《老僧》诗:“日照四山雪,老僧门未开。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歧路灯》第五二回:“﹝ 谭绍闻 ﹞一直起来,剔了灯内灯草,拨开炉中宿火,坐在一条凳上,寻思梦中情景。”
孙应时,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