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原文
江北淮南刻系心,秋灾展转到冬深。
始闻烧草宣房筑,旋盼栽秧泽国临。
米价街头踊免贵,田功町畔耦堪寻。
此音听已私增慰,还虑宁无饰匪谌。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诗词问答
问:《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五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参考注释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江北
(1) 长江下游江苏、安徽两省靠近长江北岸的地区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 泛指长江以北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淮南
(1) 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特指安徽的中部
(2) 安徽省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面积212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100万。淮南煤矿是中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系心
心向,心有所寄托
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展转
(1)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
(2) 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
展转四明天台。——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宣房
亦作“ 宣防 ”。1.宫名。 西汉 元光 中, 黄河 决口于 瓠子 ,二十余年不能堵塞, 汉武帝 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 宣房宫 。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 河南 濮阳县 境。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洪水滔天,而有 禹 之绩, 河 水泛滥,而有 宣房 之功。”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宣房 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2).借指该处之 黄河 水。 明 吴宽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诗:“宪府乍临新邑 洛 , 宣房 已復旧河流。” 清 顾炎武 《登岱》诗:“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上采黄金成,下塞 宣房 湍。”
(3).泛指防河治水。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砭俗》:“既承不可遏之江河,则当相度宣防,资其灌溉,通其舟楫,乃见神明通久之用焉。”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敏肃涿州卢公神道碑铭》:“起家文辞,观政於曹,翠翎英英。出治南服,又歷试旃,以知宣房。”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栽秧
插秧。把水稻的秧苗种植在水田里。 明 高启 《送许先生归越》诗:“是时海国风雨凉,道士庄下初栽秧。”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泽国
(1) 多水的地区;水乡
泽国用龙节。——《周礼·地官·掌节》
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唐·杜牧《题白云楼》
(2) 遭水淹了的地区
那年发大水,这里成了一片泽国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街头
(1)
(2) 在街上生活或工作的
街头流浪儿
(3) 在街头演出或听到的
街头乐队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田功
农事。《书·无逸》:“ 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 孔 传:“ 文王 节俭,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以知稼穡之艰难。” 孙星衍 疏:“ 文王 就卑贱之事,安居之功,田作之功……言 文王 使就治康功田功,盖勤稼穡之事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夫恒暘而旱,恒雨而潦,恒燠恒寒而疵癘,妨田功,妖人民。”
[每接江南督抚奏报水退田涸不误春耕既用慰念兼恐饰闻]私增
指旧时地方官吏在朝廷规定的税额之外,私自巧立名目,增加赋税。 清 黄宗羲 《田制一》:“故一亩之赋,自三斗起,科至於七斗,七斗之外,尚有官耗私增。计其一岁之穫,不过一石,尽输於官,然且不足。”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