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季益】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酬季益]酬季益原文
君家三尺窗,尽著谿上山。
怪君坐其中,举世招不还。
余嬉到五言,时许见一斑。
顾我仅曹郐,季孟胡可间。
比年尔何缘,乃复罹间关。
试问蓬蒿居,孰愈辙迹环。
古来千里足,未必十二闲。
是故东方士,长饥犹好颜。
[酬季益]诗词问答
问:酬季益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酬季益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
[酬季益]参考注释
[酬季益]君家
(1).敬词。犹贵府,您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南史·颜延之传》:“﹝ 颜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劝君。”
(2).敬称对方。犹您。《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泰三年》:“我与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鸿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谐结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随儕侣问来因。”
[酬季益]三尺
(1) 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2) 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酬季益]上山
(1) 爬山,进山
上山拾草
(2) 〈方〉∶指人死亡,埋葬
(3) 〈方〉∶蚕的上簇
谁也料得到这些[宝宝]上山前还得吃多少叶。——茅盾《春蚕》
[酬季益]其中
那里面;那中间
乐在其中
[酬季益]举世
整个人世;全世界
举世闻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酬季益]五言
(1).五德之言。《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孔 传:“以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一:“彰施五色,出纳五言。”
(2).五个字的句子。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3).见“ 五言诗 ”。
[酬季益]一斑
指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事物中的一小部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酬季益]季孟
(1).指 春秋 时 鲁国 贵族 季孙氏 和 孟孙氏 。《国语·周语中》:“王问 鲁 大夫孰贤,对曰:‘ 季 孟 其长处 鲁 乎!’”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尧 舜 之典,伍伯不肯观; 孔 墨 之籍, 季 孟 不肯读。”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悠悠度朝昏,落落捐 季 孟 。”
(2).犹伯仲之间,谓不相上下。《隋书·杨玄感李密等传论》:“﹝ 李密 ﹞志性轻狡,终致颠覆,其度长挈大,抑 陈 项 之季孟歟!” 唐 罗隐 《途中逢刘知远》诗:“ 吴 楚 烟波里, 巢 由 季孟间。” 宋 苏轼 《游罗浮山》诗:“汝应奴隶 蔡少霞 ,我亦季孟 山玄卿 。”
[酬季益]比年
(1) 每年
比年一小聘。——《礼记·王制》
(2) 近年
比年以来,数陈便宜。——《后汉书·皇甫规传》
[酬季益]何缘
怎么;为什么。《晋书·桓冲传》:“ 冲 性俭素,而谦虚爱士。尝浴后,其妻送以新衣, 冲 大怒,促令持去。其妻復送之,而谓曰:‘衣不经新,何缘得故!’ 冲 笑而服之。”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不然,则 山 东之盗, 二世 何缘不觉? 南詔 之败, 明皇 何缘不知?” 章炳麟 《文学总略》:“必以儷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
[酬季益]间关
象声词。形容宛转的鸟鸣声
间关莺语。——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酬季益]试问
(1).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晋书·孙绰传》:“沙门 支遁 试问 绰 :‘君何如许?’”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左 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诗:“白苹秋色里,试问採莲津。”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酬季益]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梦阳 《汉京篇》:“ 霍氏 门前狐夜号, 魏其 池馆长蓬蒿。”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看到的是满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业天生,湮没蓬蒿,姓名翳寂,岂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酬季益]辙迹
亦作“ 辙跡 ”。1.车子行驶的痕迹。《艺文类聚》卷七一引 晋 枣据 《船赋》:“且其行无辙跡,止无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驰奔。”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跨中州之辙迹,穷神行之轨躅。” 唐 白居易 《人之穷困由君之奢欲策》:“倦畋渔之乐,疲辙跡之游。” 清 马维翰 《泸定桥》诗:“人影漾惊波,行空无辙跡。” 艾青 《手推车》诗:“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
(2).痕迹。《老子》:“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 南朝 梁 任昉 《答刘居士》诗:“行无辙跡,理絶心机。”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三》:“ 颜子 则去一分私,显一分公,除彼己之辙迹,而显其和平。”
(3).犹途径。《淮南子·主术训》:“今治乱之机,辙跡可见也。”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他如七十子之徒,虽其才各殊,至於辙迹亦一而已,盖自任之道同也。”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夫 孟 荀 文之祖也; 子政 、 子云 ,文之盛也:典型具在,辙迹各殊。”
见“ 辙迹 ”。
[酬季益]古来
自古以来
古来如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 李白《将进酒》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清· 林觉民《与妻书》
[酬季益]千里足
即千里马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酬季益]未必
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酬季益]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酬季益]是故
因此;所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忙,斯用兵之效也。—— 宋· 苏洵《六国论》
[酬季益]东方
——复姓 如:东方朔(西汉人,知识丰富,生性恢谐。长于文辞,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宋代,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