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原文
西行险绝类中巴,东望悲凉底是家。
渺渺春风限啼鴃,悠悠落日送归鸦。
室盈幼稚为腰折,腹有诗书宜气华。
两日不亲颜色好,出门还恐滞泥沙。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诗词问答
问: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参考注释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行险
(1).做冒险的事;走危险的路。《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郑玄 注:“险,谓倾危之道。” 孔颖达 疏:“小人以恶自居,恒行险难倾危之事,以徼求荣幸之道。”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今子又以行险为车之罪。夫车之为道,岂乐於行险耶?度不得已而至乎险,期勿败而已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是此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
(2).特指行于水上。《史记·河渠书》“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裴駰 集解引《尸子》:“行涂以楯,行险以樶,以沙以轨。” 宋 杨时 《岳阳书事》诗:“忽看舟子玩行险,更欲飞帆借风力。”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悲凉
悲哀凄凉
原隰多悲凉。——宋· 颜延之《秋胡》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渺渺
形容悠远;久远
云海渺渺无际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落日
夕阳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幼稚
(1) 年纪小
(2) 头脑简单
幼稚的想法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腰折
折腰。谓屈身事人。 唐 元稹 《送友封》诗之二:“若见中丞忽相问,为言腰折气衝天。”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当年五斗米,今日二千石,还似旧时,腰折来犹未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光复文献>附录<忠告汉奸文>》:“或腰折五斗米,或脚踏两边船,无非欲谋个人之私利,无非欲博无耻之头衔。”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诗书
(1) 指《诗经》和《尚书》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泛指一般书籍、诗文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不亲
(1).不亲近;不亲睦。《书·舜典》:“帝曰:‘ 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史记·楚世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国不亲;以众胁寡,小国不附。” 明 刘基 《郁离子·道术》:“上罔下则不亲,下罔上则不孙。”
(2).不接触;不接近。《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 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 曰:‘礼也。’”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王莲舫》:“惟是男女授受不亲,虽周旋于患难之间,不敢不谨。” 郁达夫 《迟桂花》:“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不识世务,不亲笔砚的缘故,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
(3).不亲身力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诗·小雅·节南山》作“弗躬弗亲”。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酬在伯再用书事之韵]泥沙
泥土沙石。
用之于泥沙。——唐· 杜牧《阿房宫赋》
宋代,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