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作者:吴潜 朝代:宋代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原文
韪轩从此入山深,阿阮同途反奋岑。
老大分携朋友意,死生契阔弟兄心。
碧云怅望家千里,白发瓢零酒一斟。
岁晚情怀易感触,不堪衰泪忽沾襟。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诗词问答
问:《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吴潜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吴潜的名句有哪些?答:吴潜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 书法图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书法作品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参考注释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从此
(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入山
(1).进入山里。《史记·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之二十:“知入山未还,即日想已还治。起居佳否?往来衝冒,然胜游计不为劳也。”《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又大兴土木,作 昭明宫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隐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迁 观 为别驾从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袁暐 《献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当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四:“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我既然还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也并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老大
(1) 年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兄弟姊妹中的年长者
老大务农,老二当兵
(3) 〈方〉∶指木船的船主或船夫
(4) 很大,非常
老大不快
老大吃惊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分携
离别。 唐 李商隐 《饮席戏赠同舍》诗:“洞中屐响省分携,不是花迷客自迷。” 宋 吴文英 《风入松》词:“楼前緑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清 秋瑾 《失题》诗:“惜别阶前雨,分携水上萍。”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朋友
(1) 除情人或亲属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
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 刘开《孟涂文集》
(2) 恋爱的对象
谈朋友
(3) 指幕友
我那里左右要请朋友,你就可以拣一个合式的事情,代我办办。——《二刻拍案惊奇》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死生契阔
契:合;阔:离。死生离合的意思。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弟兄
(1) 弟弟和哥哥
亲弟兄
(2) 也用作朋友之间的称呼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碧云
(1).青云;碧空中的云。《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惠休“别怨”>》:“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张铣 注:“碧云,青云也。” 唐 戴叔伦 《夏日登鹤岩偶成》诗:“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宋 刘克庄 《沁园春》词:“悵佳人未来,碧云冉冉;王孙去后,芳草萋萋。” 程善之 《古意》诗:“高城回首碧云边,玉漏淙淙天未曙。”
(2).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唐 韦应物 《奇皎然上人》诗:“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餘。” 宋 王禹偁 《仲咸以四韵见寄因次原韵兼纾客情》:“喜霽未遑抽赋笔,劳君先惠碧云诗。” 宋 柳永 《倾杯》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怅望
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南朝 齐 谢朓 《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犹。”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二:“悵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悵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西游记》第五十回:“却説 唐僧 坐在圈子里,等待多时,不见 行者 回来,欠身悵望道:‘这猴子往那里化斋去了?’”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九:“在那高坡上立着怅望的时候,有一群 日本 的新闻记者也走了来,其中有几个是我在 汉口 认识的。”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白发
白头发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情怀
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
畅舒情怀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感触
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感情
他在这方面深有感触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不堪
(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备不堪
(2)
坏到极点
那饭菜都系不堪之物。——《红楼梦》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衰泪
老泪。 唐 韩愈 《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诗:“偶到 匡山 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沾襟
浸湿衣襟。多指伤心落泪。《庄子·应帝王》:“ 列子 入,泣涕沾襟以告 壶子 。” 唐 白居易 《慈乌夜啼》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瞻山而陨涕,抚草木而沾襟。”
吴潜,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