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六月九日)】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立秋(六月九日)]立秋(六月九日)原文
何处而无秋信迎,山庄秋信最分明。
西南风至农经验,东北云归塞宇晴。
戏蝶花间还恋影,初蛩草际已闻声。
惟馀度䘦时晹若,庶得冈田万宝成。
[立秋(六月九日)]诗词问答
问:立秋(六月九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立秋(六月九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立秋(六月九日)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立秋(六月九日)]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六
2. 六月九日
[立秋(六月九日)]参考注释
[立秋(六月九日)]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立秋(六月九日)]秋信
秋季到来的信息。 唐 贾岛 《夏夜登南楼》诗:“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唐 皎然 《早秋桐庐思归示道谚上人》诗:“ 桐江 秋信早,忆在故山时。” 宋 姜夔 《湘月》词:“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 松江 张梦喈 之女 玉珍 有句云:‘梧阴尚覆阶前草,秋信先残水面花。’”
[立秋(六月九日)]山庄
山中的村庄;别墅
[立秋(六月九日)]分明
(1) 清楚(明白)状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简单明了地
这分明不对
(3) 清楚地划开界限
[立秋(六月九日)]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立秋(六月九日)]经验
(1) 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
经验丰富
(2) 人亲身经历
对那里的严寒,他是有经验的
[立秋(六月九日)]东北
(1) 指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 泛指东北方向
[立秋(六月九日)]云归
乘云归去。谓仙逝。 宋 苏轼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立秋(六月九日)]闻声
(1).听到声音。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 李木庵 《制宪》诗:“总纂加工宜努力,梦中删稿尚闻声。”
(2).听到消息。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儿子的朋友闻声也都抢着来传阅。”
声名。《南史·任昉传》:“ 褚彦回 尝谓 遥 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立枷》:“当时人心大快, 佐 以此得縉绅闻声。”
[立秋(六月九日)]万宝
亦作“ 万寳 ”。 1.各种作物的果实。《庄子·庚桑楚》:“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陆德明 释文:“天地以万物为宝,至秋而成也。 元嘉 本作‘万寳’。”《隋书·音乐志上》:“允兹金德,裁成万宝。” 清 姚鼐 《渡淮》诗:“西成未为恶,苦被飞蝗恼。连村扑未尽,何以实万宝。”
(2).犹万物。 汉 史岑 《出师颂》:“皇运来授,万寳增焕。”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