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作者:释怀深 朝代:宋代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原文
才见开炉又闭炉,寒来暑往只须臾。
庭前残雪方消尽,岭上春云已卷舒。
满目更无心外法,几人曾悟髻中珠。
祖师莫不叮咛语,自是时人见处粗。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诗词问答
问:《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的作者是谁?答:释怀深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释怀深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怀深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2. 闭炉升座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参考注释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寒来暑往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指四时交替而成岁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千字文》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须臾
(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残雪
尚未化尽的雪。 唐 杜审言 《大酺》诗:“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唐 于良史 《冬日野望寄李赞府》诗:“风兼残雪起,河带断氷流。” 明 文徵明 《除夕》诗:“腊意亦知人恋岁,为留残雪隔年看。”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消尽
(1).谓用尽无馀。《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2).完全消除,完全消失。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如此施行,不过十年,自当消尽。”《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听了这话,心里便暗暗的着实敬服这位先生,早把那盛气消尽。” 鲁迅 《彷徨·祝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春云
春天的云。喻女子的美发。 元 徐再思 《梧叶儿·春思》曲:“鸦鬢春云嚲,象梳秋月敧,鸞镜晓粧迟。”《花月痕》第七回:“春云低掠两鸦鬟,小字新鐫在玉山。”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卷舒
(1).卷起与展开。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元 龙辅 《龙辅女红馀志·玳瑁屏》:“阳文张玳瑁屏风,黄金为屈膝,长七尺,广二丈,可以卷舒。”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叶子戏》:“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2).犹进退;隐显。 汉 刘向 《列女传·王章妻女》:“君子谓 王章 妻知卷舒之节。” 唐 韩愈 《遣兴联句》诗:“ 蘧 宁 知卷舒, 孔 颜 知行藏。” 元 刘祁 《归潜堂记》:“盖君子之道以时卷舒,得其时不进为固,失其时而强进为狂。”
卷缩和伸展。《淮南子·原道训》:“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 高诱 注:“卷舒,犹屈伸也。”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满目
充满视野
琳琅满目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无心
(1) 没有心情,没有做某事的念头
无心恋战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中珠
中注。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看了这官人那中珠模样,好似我那 王阿三 孩儿也。”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二折:“老的,我看了这个小姐中珠模样,可也中抬举,着他近身扶侍,你意下如何?”详“ 中注 ”。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祖师
(1) 学术或技艺上创立派别的人
(2) 佛教、道教中创立宗派的人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莫不
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叮咛
叮嘱,告诫
乃叮咛而去。——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自是
(1) 自然是
众人见他如此无礼,自是愤愤不平
(2) 自以为是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从此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时人
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 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五代 颜红郁 《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 孙犁 《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此’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五十二]见处
见地;见解。 宋 许顗 《彦周诗话》:“僕尝三復玩味之,知前辈观书,自有见处。” 明 李贽 《答周西岩书》:“据渠见处,恰似有人生知,又有人不生知。”
升堂颂古五十,宋代,释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