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谏议】作者:曾巩 朝代:宋代
[送沈谏议]送沈谏议原文
东南经济得时英,方底除书下汉庭。
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
指撝瓯越归谈笑,镇压江吴出醉醒。
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送沈谏议]诗词问答
问:送沈谏议的作者是谁?答:曾巩
问:送沈谏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巩的名句有哪些?答:曾巩
[送沈谏议]参考注释
[送沈谏议]东南
介于东和南之间的方向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送沈谏议]经济
(1) 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我们农业经济中的急速变化
(2) 生活用度;家境
经济宽裕
经济拮据
[送沈谏议]得时
(1).获得时机。《国语·越语下》:“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后汉书·冯衍传上》:“且 衍 闻之,得时无怠。”
(2).顺应天时;适合时令。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宋 曾巩 《桐树》诗:“得时花叶鲜,照影清泉助。”
(3).遇合机缘;行时走运。 唐 李涉 《六叹》诗序:“清江、白云、孤山、远屿,皆得时之人吟咏性情耳。” 宋 范仲淹 《四德说》:“夫亨者……於人为得时茂勋,於国为圣贤相遇。”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四》:“ 钱文通 ……曾在内学堂教书, 怀恩 太监出其门下,后 恩 得时,遂援引以至要路。”《白雪遗音·马头调·窝娼》:“得时的二爷们把帖换,威风凛严。”
[送沈谏议]方底
盛书简的袋子。因底呈方形,故称。《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中黄门 田客 持詔记,盛緑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颜师古 注:“綈,厚繒也。緑,其色也。方底,盛书囊,形若今之算幐耳。”《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光武 崩,大行在前殿, 荆 哭不哀,而作飞书,封以方底。” 李贤 注:“方底囊,所以盛书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田山薑 ﹞比督学 江 南,舁以肩舆,从两驴,载衣裳一箱,五经子史两方底。”
[送沈谏议]除书
(1).拜官授职的文书。 唐 韦应物 《始治尚书郎别善福精舍》诗:“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宋 陆游 《十一月十八日蒙恩再领冲佑邻里来贺谢以长句》诗:“緑章封事彻虚皇,黄纸除书降野堂。” 清 赵翼 《擢授贵西兵备道》诗:“天上除书恩主眷,风前残烛老亲年。”
(2).选任官员的花名册。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其以举授之由,各载除书之内。得贤则有进考增秩褒升之赏,失实则有夺俸赎金黜免之罚。”
[送沈谏议]汉庭
指 汉 朝。 汉 张衡 《思玄赋》:“王肆侈於 汉 庭兮,卒衔恤而絶绪。”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汉 庭和异域,《晋史》坼中臺。” 明 何景明 《送雷长史》诗:“ 汉 庭亦羡 相如 美, 楚 客重看 贾傅 尊。”
[送沈谏议]鼓旗
鼓和旗。古代军中用以指挥战斗的工具。《管子·轻重乙》:“鼓旗未相望,众少未相知,而 莱 人大遁。”《史记·封禅书》:“祠 蚩尤 ,衅鼓旗。”《宋史·礼志二四》:“分骑士数千为左右翼,节以鼓旗。”
[送沈谏议]惊白
惊讶地告诉。《新唐书·孙伏伽传》:“ 伏伽 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于家,无喜色。顷之,御史造门,子弟惊白,徐起见之。”
[送沈谏议]谏垣
指谏官官署。 唐 权德舆 《酬南园新亭宴会琚新第慰庆之作时任宾客》诗:“予壻信时英,諫垣金玉声。” 宋 欧阳修 《谢知制诰启》:“代 * 掖,已愧才难,兼职諫垣,犹当责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以余所闻, 嘉 道 之间, 苏廷魁 、 陈庆鏞 、 朱琦 为諫垣三直。”
[送沈谏议]冠剑
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 南朝 梁 江淹 《到主簿日事诣右军建平王》:“常欲永辞冠剑,弋钓畎壑。” 宋 司马光 《楚宫行》:“满朝冠剑东方明,宫门未启君朝醒。”
[送沈谏议]青冥
天空
青冥浩荡不见底。——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送沈谏议]指撝
见“ 指挥 ”。
[送沈谏议]瓯越
亦作“甌粤”。 百越 的一支。分布在今 浙江 瓯江 流域一带。主要由早已居住在 瓯江 流域并创造了印纹陶遗存的土著民发展形成。后亦以指古 瓯越 所居之地。《史记·赵世家》:“夫翦髮文身,错臂左袵, 甌越 之民也。” 张守节 正义:“属 南越 ,故言 甌越 也。《舆地志》云:‘ 交趾 , 周 时为 骆越 , 秦 时曰 西甌 ,文身断髮避龙。’” 南朝 宋 谢灵运 《邻里相送至方山》诗:“祗役出皇邑,相期憩 甌越 。”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 江 南多事鬼,巫覡连 甌粤 。”
[送沈谏议]谈笑
说笑;又说又笑
谈笑有鸿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间。——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送沈谏议]镇压
(1) 用强力压制
刚出现的起义已被彻底镇压下去了
(2) 处死
那个 * 犯已经被镇压了
(3) 压紧播种后的垄或植株行间的土壤
[送沈谏议]金鼎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沉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送沈谏议]梅须
梅花蕊。 宋 苏轼 《浣溪沙》词:“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鬚。” 清 陈维崧 《望梅·春城望纸鸢》词:“夹衣初颺,渐梅鬚坠粉,桃腮堆絳。”
[送沈谏议]大用
重用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送沈谏议]九霄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送沈谏议]仪刑
(1) 效法;法式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大雅·文王》
(2) 朱熹集传:[仪,象;刑,法。]
(3) 典范,典型
宋代,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