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丘至黎坑口】作者:葛绍体 朝代:宋代
[大丘至黎坑口]大丘至黎坑口原文
重岚浮动光相射,峭壁横斜罅欲开。
比似雁山多秀发,丰稜那复让天台。
[大丘至黎坑口]诗词问答
问:大丘至黎坑口的作者是谁?答:葛绍体
问:大丘至黎坑口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葛绍体的名句有哪些?答:葛绍体
[大丘至黎坑口]参考注释
[大丘至黎坑口]浮动
(1) 漂移
河心有条死鱼向这边浮动
(2) 非固定
浮动工资
[大丘至黎坑口]光相
(1).对佛像的敬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道安》:“众共抽捨,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者。”
(2).指佛像的金装。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唯 长乐王 子攸 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南史·齐纪下》:“ 庄严寺 有玉九子铃, 外国寺 佛面有光相, 禪灵寺 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 潘妃 殿饰。”
(3).即宝光,佛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康僧会》:“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
[大丘至黎坑口]峭壁
陡峭的山崖
[大丘至黎坑口]横斜
(1).或横或斜。多以状梅竹之类花木枝条及其影子。 宋 林逋 《山园小梅》诗:“疎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元 马谦斋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夏》曲:“竹影横斜,荷香飘荡。一襟满意凉。”《广陵潮》第三四回:“墙砖剥落,窗柱横斜,燕子粪地上都堆白了。”
(2).代指横斜之物。 宋 范成大 《伏闻知府秘书欲取小杜桐庐诗语以见花名堂计梅开堂成归舟已下南浦》诗:“説与横斜应早计,不须更待雪花催。”此指梅花。
[大丘至黎坑口]比似
(1).与……相比;比起。 宋 周密 《玲珑四犯》词:“凭问柳陌情人,比似垂杨谁瘦?” 元 赵善庆 《沉醉东风·昭君出塞图》曲:“比似丹青旧玉颜,又越添愁眉泪眼。” 姚锡钧 《消息词》之一:“惆悵鬱金堂下望,星辰比似昨宵多。”
(2).与其。《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秀秀 道:‘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何如?’”
(3).假使;即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比似他时再相逢也,这的般愁,兀的般闷,终做话儿説。” 清 蒋士铨 《临川梦·了梦》:“比似我文章折福,餘辜可饶;比似你聪明损寿,前衍可销。我与你来踪去迹,可有人知道?”
(1).比喻。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你道是金笼内鸚哥能念诗,这便是咱家的好比似。原来越聪明越不得出笼时。”
(2).好似,如同。 元 沉禧 《踏莎行》词:“滔滔比似西江水,无情日夜向东流。” 元 刘铉 《乌夜啼》词:“暮雨急,晓霞湿,緑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水浒传》第六十回:“ 宋江 见 晁盖 死了,比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
[大丘至黎坑口]雁山
亦作“鴈山”。1.即 雁门山 。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 辽水 无极, 雁山 参云。”一本作“鴈山”。 唐 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诗:“ 雁山 横 代 北, 狐塞 接 云中 。” 唐 杨凭 《边塞行》:“细丛 榆塞 迥,高点 雁山 晴。”参见“ 雁门 ”。
(2).即 雁荡山 。 宋 陆游 《菖蒲》诗:“ 雁山 菖蒲 崑山 石, 陈叟 持来慰幽寂。” 钱仲联 校注引《嘉泰会稽志》:“今 会稽 有一种,叶有脊如剑,谓之 雁荡 菖蒲。”参见“ 雁荡山 ”。
[大丘至黎坑口]秀发
(1).指植物生长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宋 林逋 《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诗序:“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鬨然秀发,因成二章。” 元 许有壬 《寻梅》诗:“何以慰吾衰,梅花秀发时。”
(2).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晋 陆机 《辨亡论》上:“ 长沙 桓王 逸才命世,弱冠秀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今圣歷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公子秀发,何但做富家翁乎!”
(3).形容诗文书法俊逸不群。 唐 杜甫 《石砚》诗:“ 平公 今诗伯,秀发吾所羡。”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梦楼太守》:“其书亦天然秀发,得 松雪 、 华亭 用笔。”
(4).形容山势秀美挺拔。 宋 曾巩 《 * 山送南城尉罗君》诗:“爱此层崖峻壑之秀发,开轩把酒可緃观。” 宋 曾巩 《万山》诗:“ 万山 临 汉皋 ,峯岭颇秀发。”
[大丘至黎坑口]天台
(1).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 三臺 ”。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宋代,葛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