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楼宴集】作者:田汝悚 朝代:明代
[太白楼宴集]太白楼宴集原文
沇水流百折,遥将淮泗通。
凭阑俯澄练,千丈湛长空。
一线西北来,窈窕入齐东。
中流连万艇,天际引孤篷。
秋风忆张翰,把钓想任公。
共将千里目,遥送两征鸿。
飘飘归海裔,望望去无穷。
如何羁旅人,安得羽翼丛。
乘云访赤松,登天揽六龙。
为我驻玄发,鍊液美姿容。
身将黄鹤侣,心与白云从。
岂能学长卿,犊鼻归临邛。
[太白楼宴集]诗词问答
问:太白楼宴集的作者是谁?答:田汝悚
问:太白楼宴集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田汝悚的名句有哪些?答:田汝悚
[太白楼宴集]注释
1.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六十五
[太白楼宴集]参考注释
[太白楼宴集]水流
(1) 泛指江、河
湖泊星罗棋布,水流纵横交错
(2) 水的流动
(3) 流动着的水
水流湍急
水流畅通
[太白楼宴集]百折
(1).极言曲折之多。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执事之文,紆餘委备,往復百折,而条达疎畅,无所间断。” 金 元好问 《宿张靖田家》诗:“湍流落空嵌,百折不容骋。” 明 韩守益 《苏武慢·江亭远眺》词:“地涌 岷 峨 ,天开 巫峡 , 江 势西来百折。”
(2).见“ 百折不挠 ”。
[太白楼宴集]凭阑
见“ 凭栏 ”。
[太白楼宴集]澄练
白绢。 唐 唐彦谦 《汉代》诗:“水浄疑澄练,霞孤欲建标。”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五:“月出前村白,溪光炤澄练。”
[太白楼宴集]千丈
极言其长、高、深。《史记·货殖列传》:“薪稾千车,船长千丈。”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壁立千丈,峯横万仞。”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太白楼宴集]长空
宽广高远的天空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 * 《蝶恋花·答李淑一》
遨游长空
[太白楼宴集]一线
见“ 一线 ”。
亦作“ 一綫 ”。1.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 *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 ,三人是一线传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
(3).形容极其细微。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
(4).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太白楼宴集]西北
方位名,介于西和北之间。特指中国西北部
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太白楼宴集]窈窕
(1) 文静而美好的
窈窕淑女。——《诗·周南·关雎》
窈窕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窈窕艳城郭。
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2) 幽深的
窈窕以寻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太白楼宴集]齐东
指 齐 东野人。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绎史》:“ 长君 乃又造为 吴 更封 越 百里之説,且言 越 入 胥门 , 子胥 头如车轮,目若二电,髮射十里。其鄙浅怪妄, 齐 东所不道,而古今信之,何哉?”参见“ 齐东野语 ”。
[太白楼宴集]流连
依恋而舍不得离去。一作[留连]、[流涟]
流涟荒亡,为诸侯忧。——《孟子·梁惠王下》
游九京者,亦流涟于隋会。——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
流连夜市
[太白楼宴集]天际
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太白楼宴集]孤篷
(1).孤舟的篷。 宋 朱熹 《水口行舟》诗之一:“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捲孤篷看,依旧青山緑水多。”
(2).常用以指孤舟。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诗之三:“孤篷半夜无餘事,应被严滩聒酒醒。” 宋 范成大 《过松江》诗:“去年匹马兀春寒,今此孤篷窘秋热。”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认女作子》:“怜伊漂泊逐孤篷,抚育朝昏伴老翁。”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作家书竟再系数词楮尾》词:“水鸟斜飞,又逐孤篷一夜归。” 于右任 《嘉陵江上看云歌赠子元省三陆一》诗:“扣舷而歌歌未终,雨打孤篷衣如洗。”
[太白楼宴集]秋风
秋天的风
[太白楼宴集]把钓
(1).垂钓。 唐 温庭筠 《送襄州李中丞赴从事》诗:“把钓看棋高兴尽,焚香起草宦情疎。” 唐 吴融 《自讽》诗:“本是 沧洲 把钓人,无端三署接清尘。”
(2).指垂钓的人。 唐 翁洮 《渔者》诗:“只贪浊水张罗众,却笑清流把钓稀。”
[太白楼宴集]任公
(1).指 任公子 。《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目覩 严子 瀨,想属 任公 钓。” 张铣 注:“ 任公子 ,有道者,以大钩巨纶钓於 东海 。” 唐 李贺 《大鹏赋》:“ 任公 见之而罢钓, 有穷 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长吁。” 宋 辛弃疾 《哨遍》词:“更 任公 五十犗为饵,使海上人人厌腥味。”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然持 任公 之钓者,则未尝井焉之之矣。何也?以井不生鱼也。” 清 姚鼐 《送侍潞川主德州书院用前岁在扬州留别韵》:“ 任公 钓 会稽 ,岂作井鼃见。”
(2).指 太公任 ,传说为 春秋 时人。见《庄子·山木》。《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请附 任公 言,终然谢天伐。” 李善 注:“《庄子》曰:‘ 孔子 围於 陈 , 太公任 往弔之,曰:“直木先伐,甘泉先竭。子其意者饰智以惊愚,脩身以明污,昭昭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孔子 曰:“善。”乃逃大泽之中,入兽不乱羣,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太白楼宴集]千里目
谓远望之目。 晋 孙楚 《之冯翊祖道诗》:“举翮抚 三秦 ,抗我千里目。” 唐 王之涣 《登鹳鹊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诗:“醒来送归鴈,一寄千里目。”
[太白楼宴集]遥送
谓注视着离去的人一直到远处。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伟 站在月台上哈哈笑着遥送他们八个,直到望不见了,他方才回进屋子去。”
[太白楼宴集]征鸿
即征雁。 南朝 梁 江淹 《赤亭渚》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 宋 陈亮 《好事近》词:“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 明 刘基 《自都回至通州》诗之二:“西风吹青冥,征鸿暮萧萧。” 清 龚自珍 《贺新凉》词:“儂有词场云水外,但凭栏送尽征鸿字。”参见“ 征雁 ”。
[太白楼宴集]飘飘
(1).风吹貌。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斾卷以舒。”
(2).飞扬貌。 汉 张衡 《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南唐 冯延巳 《春光好》词:“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 元 张埜 《水龙吟·咏游丝》词:“落花天气初晴,随风几缕来何处。飘飘冉冉,悠悠颺颺,欲留还去。”
(3).飞翔貌。《文选·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李善 注:“飘飘,飞貌。” 唐 李咸用 《投所知》诗:“谁能借与摶扶势,万里飘飘试一飞。” 宋 王安石 《春从沙碛底》诗:“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4).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飘飘凌云意,强御莫能慑。”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 刘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辉,飘飘乎云霞之态。”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 韩老六 ﹞把 杨老疙疸 灌得手脚飘飘,不知铁锹有几个齿了。”
(5).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隋书·文学传·孙万寿》:“如何载笔士,翻作负戈人。飘飘如木偶,弃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 宋 曾巩 《寄孙正之》诗:“貌癯心苦气飘飘,长饿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 晋 陆机 《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 唐 刘长卿 《睢阳赠李司仓》诗:“飘飘 洛阳 客,惆悵 梁园 秋。” 明 王云凤 《送客》诗:“云气溟濛雨欲丝,飘飘游子别离时。”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训》:“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飘飘四季过,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诗:“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远。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志飘飘焉,嶢嶢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陆彦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飘飘新句总堪传。”
(9).形容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徐干 《室思诗》:“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诗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驻马临岐处,飘飘独望家。”
[太白楼宴集]海裔
海边。常形容边远之地。《淮南子·原道训》:“游於江潯海裔。”《宋书·乐志二》:“桓桓征四国,爰及海裔。” 唐 柳宗元 《鼓吹铙歌·苞枿》:“浩浩海裔,不威而同。”
[太白楼宴集]望望
(1).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郑玄 注:“望望,瞻顾之貌也。” 南朝 齐 谢朓 《怀古人》诗:“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 唐 董思恭 《感怀》诗:“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宋 王安石 《舟还江南阻风有怀伯兄》诗:“平皋望望欲何嚮,薄宦嗟嗟空此行。”
(2).失望貌;扫兴貌。《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朱熹 集注:“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唐 唐彦谦 《感物》诗之一:“岂无鱼鳖交,望望为所憎。”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公﹞以其爱画之心,而为爱才之举,则天下必不致有遗才,如此图中望望而去也。” 茅盾 《在公园里》:“到池边去张一眼,‘呀,没有鱼的!’终于踏遍了园里的每一条路,就望望然走了的,是我们的真正老牌国货的小市民。”
(3).急切盼望貌。 唐 杜甫 《洗兵马》诗:“田家望望惜雨乾,布穀处处催春种。” 宋 梅尧臣 《寄李献甫》诗:“望望当速来,止琴视孤鸿。”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赵屏山》:“望望吟幐逐去蓬,归程千里雪初融。”
(4).犹看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就婚》:“俺从不到这楼上, 李十郎 一时未来,且同郡主楼上望望。”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于是她抬起头来,望望寂静的树林,望望双门紧闭的古庙,慢慢地站起身来。”
(5).指探望。《儒林外史》第二二回:“閒着无事,去望望 郭铁笔 。”
[太白楼宴集]无穷
没有穷尽;没有止境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乐亦无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受享无穷。——清· 黄宗羲《原君》
传之无穷。
后患无穷
无穷的悔恨
[太白楼宴集]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太白楼宴集]旅人
(1).官名。掌管割烹之事。《仪礼·公食大夫礼》:“雍人以俎入,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 郑玄 注:“旅人,雍人之属旅食者也。”
(2).客居在外的人。《国语·晋语八》:“ 孙林甫 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韦昭 注:“旅,客也。言寄客之人不敢违命。”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上戍石鼓山》诗:“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 山 东羣盗散,闕下受降频。诸将归应尽,题书报旅人。”
(3).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 唐 任翻 《秋晚途次》诗:“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朱子语类》卷五九:“如 孔子 之圣……终身栖栖为旅人,又仅得中寿。” 明 徐士俊 《汪十四传》:“愿乞壮士,重过 西川 ……俾啸聚之徒,大不得志於我旅人也。” 王西彦 《鱼鬼》:“远道的旅人或许会对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孤松)的存在发出惊叹,感到生命的不可思议。”
(4).众人,庶民百姓。 唐 罗隐 《谗书·刻严陵钓台》:“今之世风俗偷薄,禄位相尚,朝为一旅人,暮为九品官,而骨肉亲戚已有差等矣。”
[太白楼宴集]羽翼
(1) 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
(2) 翅膀
[太白楼宴集]乘云
(1).驾云;驭云。《楚辞·离骚》:“吾令 丰隆 乘云兮,求 宓妃 之所在。”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二:“夜领 张彻 投 卢仝 ,乘云共至 玉皇 家。”《镜花缘》第十三回:“当日小弟闻 大人国 只能乘云而不能走,每每想起,恨不能立刻见之,今果至其地,真是天从人愿。”
(2).升天,仙去。 宋 苏舜钦 《感兴》诗:“吾朝三圣人,乘云不可覩。”
[太白楼宴集]赤松
(1).即 赤松子 。(1)《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 赤松 得之,与天地统。” 汉 王充 《论衡·无形》:“ 赤松 、 王乔 ,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 赤松子 ”。(2)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 金华 岸, 赤松 若可招。”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记》:“ 金华县 有 赤松涧 ,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以火 * 而化。”又引《浙江通志》:“ 金华县 北有 赤松山 ,相传 黄初平 叱石成羊处。 初平 号 赤松 ,故山以是名。”参见“ 赤松子 ”。
(2).亦作“ 赤诵 ”。复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八:“吾姓为 赤松 ,名 时乔 ,字 受纪 。”《宋书·符瑞志上》作“赤诵”。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造纸等用,树干可采松脂。又为观赏树。
[太白楼宴集]登天
(1).升天。《左传·成公十年》:“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庄子·大宗师》:“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宋史·神宗纪一》:“ 嘉祐 八年侍 英宗 入居 庆寧宫 ,尝梦神人捧之登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九节:“ 秦国 西有 仪渠国 ,父母死,火烧遗体,称为登天。”
(2).指登帝位。《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 黄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迺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人将失之耶?’” 王冰 注:“ 黄帝 后铸鼎於 鼎湖山 ,鼎成而白日升天。” 清 俞樾 《内经辨言》:“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易·明夷》传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可説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迺问於天师。’迺者承上之词,见 黄帝 既登为帝,乃发此问也。”
(3).指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4).比喻极难。《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金 元好问 《跋闲闲自书乐善堂诗》:“从善如登天,从恶如弃屣,而於趋舍乖,知之不审耳。”《水浒传》第七二回:“花魁的风流声价,播传寰宇,求见一面,如登天之难,何况亲赐酒食。”《红楼梦》第十回:“你如今要闹出了这个学房,再想找这么个地方儿,我告诉你説罢,比登天的还难呢!”
[太白楼宴集]六龙
(1).谓《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孔颖达 疏:“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为御者。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於扶桑。” 晋 郭璞 《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復愿夏。”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诗:“六龙高徘徊,光景在我裳。” 明 薛蕙 《效阮公咏怀》:“六龙匿西山,蒙汜扬頽波。”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汉 刘歆 《述初赋》:“揔六龙於駟房兮,奉华盖於帝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金鳌山》:“少焉,千乘万骑毕集,始知为六龙临幸。” 吴梅 《步北城狮子山访阅江楼遗址不得》诗:“六龙曾此驻云车,何处重寻帝子家。”
(4).六兄弟的美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 宓 六子,皆英挺逸秀,号曰六龙。”《晋书·温羡传》:“父 恭 , 济南 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於世,号曰六龙。”《晋书·卞壸传》:“父 粹 ,以清辩鉴察称。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 卞氏 六龙。”
[太白楼宴集]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太白楼宴集]玄发
(1).黑发。 汉 蔡邕 《青衣赋》:“玄髮光润,领如螬蠐。” 唐 宋之问 《入泷州江》诗:“镜愁玄髮改,心负紫芝荣。” 清 方文 《无题》诗:“何必高高髻,玄髮盘几曲。”
(2).指少年。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三:“玄髮发朱颜,睇眄有光华。”《文选·谢惠连<秋怀>诗》:“各勉玄髮欢,无貽白首叹。” 吕延济 注:“玄髮,少年也。”
[太白楼宴集]鍊液
犹炼精。 明 唐顺之 《囊痈卧病作》诗之一:“终朝鍊液非仙气,几岁悬疣是雨淫。”
[太白楼宴集]姿容
外貌;仪容
[太白楼宴集]黄鹤
传说中仙人所乘的一种鹤
昔人已乘黄鹤去。——唐· 崔颢《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太白楼宴集]心与
以心相许。《文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刘良 注:“心与,心相许也。” 唐 裴度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序:“故 州平 心与, 元直 神交。”
[太白楼宴集]云从
(1).语出《诗·齐风·敝笱》:“ 齐子 归止,其从如云。”后用“云从”比喻随从之盛。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连国云从,宏论风行。”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粉黛云从,酒胾雾霈,玉椀金甌,光映几案。”
(2).借指随从者。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遂使 盟津 契会,此时莫愧於云从; 羑里 栖迟,昔日何伤於鱼服。”
[太白楼宴集]岂能
怎能;哪能
我岂能反对?
[太白楼宴集]学长
对同学的尊敬称呼
[太白楼宴集]犊鼻
(1).见“ 犊鼻褌 ”。
(2).针灸穴位名。位于髌骨韧带内外侧各一横指凹陷处。
明代,田汝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