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_陈襄 | 宋代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作者:陈襄 朝代:宋代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原文

南台沙合后,元宰应时生。
两控龙飞双,一调宝鼎烹。
筑山裴相乐,赐杖孔家荣。
无复安舆出,儿孙衣彩迎。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诗词问答

问:《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的作者是谁?答:陈襄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襄的名句有哪些?答:陈襄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 书法图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_陈襄 | 宋代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书法作品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参考注释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南台

(1). 十六国 夏 主 赫连勃勃 取 长安 后,称 长安 曰 南台 。《晋书·地理志上》:“ 勃勃 僭号於 统万 ,是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刘义真 於 长安 ,遣子 璝 镇焉。号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南朝 梁元帝 《荐鲍几表》:“前宰 东邑 ,实有二 鲁 之风;近处 南臺 ,欲尊两 鲍 之则。”《通典·职官六》:“ 后汉 以来谓之御史臺,亦谓之兰臺寺。 梁 及 后魏 北齐 ,或谓之 南臺 。 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自尚书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诗:“东阁从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弹文。”又 元 代指由 扬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扬州 ……二十七年,徙 扬州 行臺於 建康 ,专涖 江南 之地,号 南臺 。”

(3).台名。即 戏马台 。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 晋 义熙 中, 刘裕 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时,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 项羽 掠马台 ,其下有玉钩斜道。 宋 苏轼 《次韵吕梁重屯田》:“待君笔力追 灵运 ,莫负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诰 辑注:“ 縯 曰:‘ 刘裕 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游 戏马臺 ,送 孔靖 辞位归乡。 谢灵运 、 宣远 等,并从作诗。’” 宋 苏轼 《台头寺送宋希元》诗:“相从倾盖只今年,送别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戏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旧称。在 北京 。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三:“从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卷上:“ 瀛臺 ,旧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顺治 年间,别建宫室,为避暑之处。”

(5).山名。即 钓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闽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陆游 《度浮桥至南台》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説 南臺 试一寻。” 钱锺书 注:“ 南台 ,一称 钓台山 ,在 闽江 中。”《明史·汤和传》:“寻拜征南将军……遂与副将军 廖永忠 伐 陈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风抵 福州 之 五虎门 ,驻师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广州 香山县 (今 中山县 )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合后

(1).后援或断后掩护。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您三将统领各部下人马为合后,前去 虎牢关 下,与 吕布 交战。”《水浒传》第五五回:“开路人兵,齐担大斧;合后军将,尽拈长枪。”

(2).军职名,与“先锋”相对。《前汉书平话》卷上:“ 灌婴 为合后…… 樊噲 为前步先锋。”《水浒传》第七六回:“再説 童枢密 调拨军兵,点差 睢州 兵马都监 段鹏举 为正先锋…… 陈州 都监 吴秉彝 为正合后, 许州 都监 李明 为副合后。”《东周列国志》第 * 回:“﹝ 齐庄公 ﹞以 王孙挥 为大将, 申鲜虞 副之, 州绰 邢蒯 为先锋, 晏氂 为合后……择吉出师。”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元宰

丞相。《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於《周南》。” 李善 注:“元宰,冢宰也。”《晋书·王导传赞》:“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潜运忠謨,竟翦吞沙之寇。”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天禧 中,宰相 丁晋公 始为使; 天圣 三年,又以宰相 王冀公 为使。自后元宰继领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 翟颖 ﹞于是击登闻鼓,讼 昉 身任元宰,属北方多警,不忧边思职,但赋诗饮酒并置女乐等事。”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应时

(1) 合于时令的

应时小菜

(2) 立时;立刻;马上

车子一歪,应时他就摔了下来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龙飞

旧时比喻升官提职

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傅咸《赠何劭王济》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宝鼎

(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大盂鼎》:“ 盂 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 南公 宝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获宝鼎,迎日推筴。”《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 汉 ,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 眉州 鼎皇山 下 江水 中得宝鼎。”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百年归 汉 室,锦帆终古似 隋 家。”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颺起,细煎花乳翻白。”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赐杖

(1).古代帝王对有功年老的大臣赐予手杖,以为荣宠。又对高年赐予王杖,为养老之礼。始行于 汉 ,后世不废。 清 查慎行 《山野老人远来祝万寿者以千计目睹盛事纪之以诗》:“赐酺还赐杖,好向后生夸。”《清史稿·沉德潜传》:“復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歷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

(2).皇帝或尊长对臣下施以杖刑。 元 虞集 《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间车驾时巡,既度 居庸 ,皇太后宫幄在 龙虎臺 ,猝遣使召公宫门下,以中旨切责之,赐杖,公创甚,舆归京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伶官干政》:“伶人恣横,至操文学词臣进退之权,不待与 钱寧 通逆 濠 ,已当寸磔矣,乃仅赐杖遣戍凶终,世谓尚未蔽辜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僧》:“余醉与材官角斗,将军怒,赐杖。”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无复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安舆

安车。《新唐书·赵隐传》:“ 懿宗 诞日,宴 慈恩寺 , 隐 侍母以安舆临观。宰相方率百官拜恩於廷,即回班候夫人起居,搢绅以为荣。” 宋 姜夔 《小重山·赵郎中谒告迎侍太夫人将来都下》词:“鹊报倚门人,安舆扶上了,更亲擎。” 清 冯桂芬 《万母徐太恭人六十寿序》:“会君方迎其生母 徐太恭人 就养京邸,始至,除书新賁,安舆适来,都人士荣之。”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儿孙

(1) 儿子和孙子

(2) 泛指后代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衣彩

相传 老莱子 行年七十,父母犹在,常身穿“五色綵褊襴衣,弄鶵鸟於亲侧”。事见《初学记》卷十七引《孝子传》。后遂用作典故,称孝养父母为“衣綵”。 唐 赵嘏 《送权先辈归觐信安》诗:“衣綵独归去,一枝兰更香。”

,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_陈襄 | 宋代
  • 【和宋中道元夕二首】_梅尧臣 | 宋代
  • 【和宋中道元夕二首】_梅尧臣 | 宋代 >> 【和宋中道元夕二首】_梅尧臣 | 宋代...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_陈襄 | 宋代
  • 【贺新郎】_熊禾 | 宋代
  • 【贺新郎】_熊禾 | 宋代 >> 【贺新郎】_熊禾 | 宋代...

    【故太师中书令曾鲁公挽词二首】_陈襄 | 宋代
  • 【木犀花开折赠县宰代简】_虞俦 | 宋代
  • 【木犀花开折赠县宰代简】_虞俦 | 宋代 >> 【木犀花开折赠县宰代简】_虞俦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