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原文
谓碗古所无,托子何从来。
谓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
又谓碗即盂,大小异等侪。
说文及方言,初无一定哉。
然而内府中,四五见其佳。
玉胥三代上,承碗实所谐。
碗托两未离,祇一留吟裁。
其馀瓷配之,亦足供清陪。
兹托子古玉,玉碗别久乖。
不可无碗置,定窑选一枚。
碗足托子孔,圜枘合以皆。
有如离而聚,是理难穷推。
五字纪颠末,丰城别寄怀。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诗词问答
问:《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注释
1.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八
2. 盂大而碗小也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参考注释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托子
用以承垫杯碗等,起平稳、隔热作用的器皿。形状多种。始用于 唐 ,流行至今。《景德传灯录·松山和尚》:“一日命 庞居士 喫茶,居士举起托子云:‘人人尽有分,因什么道不得?’”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托子》:“席上,诸公只服褙子, 文龙 以失礼居末座。供茶, 文龙 故以托子堕地,诸公戏以失礼。 文龙 曰:‘先生失衣,学生落托。’众为一笑。”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何从
(1).犹怎么办。多用于对问题的抉择。《史记·大宛列传》:“﹝ 宛 贵人﹞约曰:‘ 汉 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 汉 军食。即不听,我尽杀善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汉 军熟计之,何从?’”
(2).从何处,从哪儿。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从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见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乱者,何从而得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文字如此之难,工农何从看起?”
(3).犹何尝,何曾。《白雪遗音·马头调·又是想来》:“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从有真心。”《红楼梦》第一百回:“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后世
(1) 所有相继的世代
后世之谬其传。——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君。——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
旷后世而不闻。
后世且行之。——清· 刘开《问说》
为了后世的利益
(3) 后代
后世子孙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大小
(1) 大小的程度,大与小,大或小
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2) 尊卑或长幼
说话没个大小
(3) 大人和小孩
全家大小五口
(4) 物体的大小
计量箱子的大小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等侪
同类;同辈。《后汉书·仲长统传》:“夫或曾为我之尊长矣,或曾与我为等儕矣。”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方言
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主要用在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一定
(1) 规定的,确定的
(2) 固定不变的
(3) 必定;必然
(4) 特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 袁枚《祭妹文》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内府
皇宫的仓库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三代
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玉碗
(1).玉制的碗,亦泛指精美的碗。 唐 李贺 《过华清宫》诗:“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明 何景明 《皇陵》诗:“玉碗留天地,金堂照寂寥。” 清 周亮工 《青酒苦涩》诗:“廿年常共酒人游,玉碗光承玉露柔。”
(2).堪舆家谓福地。 宋 曾慥 《类说·语林·玉碗金杯》:“ 李卫公 宅在 安邑 桑道茂 ,谓之玉碗; 牟相 宅在 新昌 北街,谓之金盃。”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定窑
古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 河北 曲阳 涧磁村 、 燕山村 。古代属 定州 ,因名。 唐 时已烧白瓷,至 宋 代而著名。后亦用以称定窑所烧制的瓷器。 明 张应文 《清秘藏·论窑器》:“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种,以白色为正,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者黑色者不甚珍也。”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有如
(1).犹如,好像。《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鉤。”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吾闻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来自田间,心直口快,待 曾 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
(2).如果,假如。《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 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 唐 兵不出数千,将军拥众万餘,不乘其未定而击之,有如 唐 兵惧而自退,将军何面目以见陛下乎!” 清 顾炎武 《义士行》:“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3).古人誓词中常用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杨伯峻 注:“‘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 文 十二年《传》‘有如 河 ’……‘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 河 神鉴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 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五字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汉书·艺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司马景王 命中书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 会 ( 钟会 )取草视,为定五字。 松 悦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当尔耶?’ 松 曰:‘ 钟会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韦舍人早朝》诗:“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於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诗。 五代 齐己 《秋夕书怀》诗:“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池塘春草 谢 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夺天工。”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颠末
本末;前后经过情形。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世南 既登览山川之奇秀,且得考覈其事之颠末,故详纪之,以告来者。” 清 恽敬 《答蒋松如书》:“数月来为吏事所苦,不得暇, 鹿耔 颇与知颠末,是以不及作报。” 夏承焘 《<又玄集>后记》:“爰付影印,以广流传,并识得书颠末如此。”
[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寄怀
抒发、寄托情怀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