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_佘翔 | 明代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作者:佘翔 朝代:明代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原文

迢递关山独送行,炎方望断瘴烟生。

伏波古道看铜柱,三尺吴钩箭里鸣。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诗词问答

问: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佘翔
问: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佘翔的名句有哪些?答:佘翔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参考注释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迢递

亦作“ 迢遰 ”。亦作“ 迢逓 ”。亦作“ 迢递 ”。1.遥远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指 苍梧 之迢递,临迴江之威夷。”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遰。” 唐 欧阳詹 《蜀中将回留辞韦相公》诗:“明晨首乡路,迢逓孤飞翼。”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二折:“怎熬的程途迢递,更和那风雨瀟疎。” 明 何景明 《辰溪县》诗:“蛮音闻渐异,迢递动乡愁。” 清 孙枝蔚 《坐逆风船同赵天醉作》诗:“水程迢逓日将晡,风伯颠狂雨又俱。”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三:“三步復五步,京市亦迢遰。” 王统照 《牧羊儿》诗:“故乡迢递。”

(2).指思虑悠远。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詗约》:“当此春景融和,不奈乡心迢递。”《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望上林何日得双栖,心迢递。”

(3).高峻貌。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三:“迢递 槐江岭 ,是为 玄圃 丘。” 南朝 齐 谢朓 《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南朝 梁 王锡 《宿山寺赋》:“延层轩之迢逓,属广廡之踟蹰。” 宋 司马光 《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之》:“山椒迢遰峻无极,行挽枯藤蹋危石。” 苏曼殊 《无题》诗之二:“寄语 * 要珍重,凤楼迢递燕应迷。”

(4).曲折貌。《陈书·江总传》:“喜园迢遰,乐树扶疎。” 元 杨载 《诗法家数·七言古诗》:“七言古诗,要铺敍,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鏗鏘,忌庸俗软腐。”

(5).婉转貌。 宋 丘崈 《夜行船·越上作》词:“恣乐追凉日暮,簫鼓月明人去,犹有清歌迢逓,声在芰荷深处。”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七:“有一人奏携琴,一人奏繁华令相和,风雷疾转,泉漏铿锵……最动人处却在抑扬迢递间写得人心弦上的言语。”

(6).连绵不绝貌。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逓,翠华葳蕤。” 唐 杨巨源 《送绛州卢使君》诗:“朱栏迢递因高胜,粉堞清明欲下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山围草木翠烟平,迢遰新城接旧城。”

(7).时间久长貌。 唐 韦应物 《春宵燕万年吉少府南馆》诗:“河汉上纵横,春城夜迢递。” 唐 元稹 《古决绝词》之三:“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彻。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

见“ 迢递 ”。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关山

(1) 关隘和山川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2) 指家乡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送行

(1) 送人启程远行

到机场送行

(2) 饯行

设宴为他送行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方望

帝王郊祀时望祭四方群神之礼。《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有方望之事。” 何休 注:“方望,谓郊时所望祭四方羣神、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瀆及餘山川,凡三十六所。”《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园县极方望,邑社揔地灵。” 吕向 注:“方望,谓祭四方羣神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南郊乐歌》:“祗展方望,幽显咸禁。”《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其冬至祀天之明日,準古方望之事,因令祀地北郊,而以海岳、四瀆、山林、川泽之神,凡在圜丘壝陛旧从祭者,皆得与饗。”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伏波

(1). 汉 将军名号。 西汉 路博德 、 东汉 马援 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 戈船 荣既薄, 伏波 赏亦微。” 唐 刘长卿 《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 横海 ,荒祠拜 伏波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横海 、 伏波 , 戈船 、 下瀨 。”

(2).谓平息变乱。 王闿运 《丁文诚诔》:“抗急疏而请使,举偏师以伏波。”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古道

(1) 传统的正道。今通称不趋附流俗,守正不阿为古道

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邮里逐鸡难,亦无党也。——汉· 桓宽《盐铁论·殊路》

(2) 古朴

古道热肠

忠厚古道

(3) 古旧的路径

踏上石子铺的古道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唐· 李白《忆秦娥》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铜柱

(1).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駡倨。”《新民晚报》1990.8.5:“白玉般的础石上耸立着粗大的铜柱。”

(2).神话传说中的天柱。《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之山 ,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3).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 援 到 交阯 ,立铜柱,为 汉 之极界也。” 唐 张渭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 伏波 横海旧登坛。”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氏铜柱有三》:“ 马援 所立铜柱在 林邑国 ……此 汉 时所立铜柱在 交趾 者也; 马总 为 安南 都护,建二铜柱於 汉 故处,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时所立铜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马希范 攻 溪州 蛮,降之,乃立铜柱为表,命学士 李皋 铭之,此 五代 时所立铜柱在 五溪 者也。”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三尺

(1) 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2) 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送林廷诏之广西·其二]吴钩

亦作“吴鉤”。钩,兵器,形似剑而曲。 春秋 吴 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 晋 左思 《吴都赋》:“军容蓄用,器械兼储; 吴 鉤 越 棘,纯钧湛卢。” 唐 卢殷 《长安亲故》诗:“ 楚 兰不佩佩吴鉤,带酒城头别旧游。” * 《重读<论持久战>》诗:“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参见“ 吴鸿 ”。

,,

  • 【送人之官四川】_王汝玉 | 明代
  • 【送人之官四川】_王汝玉 | 明代 >> 【送人之官四川】_王汝玉 | 明代...

  • 【灵川夜坐写怀】_李秉同 | 明代
  • 【灵川夜坐写怀】_李秉同 | 明代 >> 【灵川夜坐写怀】_李秉同 | 明代...

  • 【念奴娇·汛月石湖】_王翃 | 明代
  • 【念奴娇·汛月石湖】_王翃 | 明代 >> 【念奴娇·汛月石湖】_王翃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