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松】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种松]种松原文
何处而无松,无松处亦有。
乘閒课补种,趁此清明候。
择高植之冈,移低出诸薮。
譬如育贤材,量物随所受。
忽然思絜矩,用人似兹否。
[种松]诗词问答
问:种松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种松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种松]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二部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五
2. 叶
[种松]参考注释
[种松]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种松]补种
在出现缺苗的农作物中,重新种植
[种松]清明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节日里人们扫墓和向死者供献特别祭品
[种松]譬如
(1)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2) 比如,好比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宋· 苏轼《教战守策》
[种松]贤材
见“ 贤才 ”。
[种松]忽然
突然地,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天气忽然冷了起来
[种松]絜矩
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郑玄 注:“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 朱熹 集注:“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叶适 《陈彦群墓志铭》:“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奋豪杰以特兴,亦多微妙奇伟,非颖秀士亲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两个既有这番志嚮,又説的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这桩事责成他两个办起来,才是个‘絜矩之道’。”
[种松]用人
仆人
女用人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