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喜晴】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七夕喜晴]七夕喜晴原文
阵雨过三日,朝晴喜景暄。
真堪曝犊鼻,岂必洗车辕。
幸在祈年野,欢生乞巧轩。
银河一宇内,玉塞渡天孙。
[七夕喜晴]诗词问答
问:七夕喜晴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七夕喜晴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七夕喜晴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七夕喜晴]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
[七夕喜晴]参考注释
[七夕喜晴]阵雨
短时间内强度有显著变化的降雨
[七夕喜晴]三日
(1).三天。《易·蛊》:“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2).一个月的第三天。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二月三日, 丕 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晋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诗:“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旂。”
[七夕喜晴]犊鼻
(1).见“ 犊鼻褌 ”。
(2).针灸穴位名。位于髌骨韧带内外侧各一横指凹陷处。
[七夕喜晴]岂必
犹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清 顾樵 《秋夜柬顾茂伦》诗:“哀乐境所遇,岂必 雍门 琴!” 清 魏源 《游山吟》之六:“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员方!”
[七夕喜晴]车辕
某些非机动车车身上伸出的两根直木,用来驾在牲口上以便拉车,或用来作人拉车的把手
[七夕喜晴]祈年
向神灵祈求丰年
[七夕喜晴]乞巧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
[七夕喜晴]银河
完整地环绕天球伸展的一条宽而发亮的不规则光带,看起来像一条河,银河只在晴天夜晚可见,它是由无数暗星(恒星)的光引起的
[七夕喜晴]宇内
(1) 即天下
包举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而御宇内。
寓形宇内。——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七夕喜晴]玉塞
玉门关 的别称。《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论》:“控弦 玉塞 ,跃马 金山 。” 南朝 宋 谢庄 《舞马赋》:“辞水空而 南傃 ,去 轮臺 而东洎,乘 玉塞 而归寳,奄芝庭而献祕。” 宋 陆游 《芳华楼夜宴》诗:“少日壮心轻 玉塞 ,暮年幽梦堕 沧洲 。”参见“ 玉门关 ”。
[七夕喜晴]天孙
(1).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唐 司马贞 索隐:“织女,天孙也。”
(2).指传说中巧于织造的仙女。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於天。”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 闻一多 《红烛·秋色》诗:“哦!我要请天孙织件锦袍,给我穿着你的色彩!”
(3). 泰山 的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 泰山 一曰 天孙 ,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