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泉】作者:赵公豫 朝代:宋代
[玻璃泉]玻璃泉原文
都梁环绕尽高山,山下幽泉沁齿甘。
入境顿忘人事扰,临流能润舌喉乾。
孤亭掩映风云幻,曲槛迷离烟雨寒。
泗地年来成泽国,奠安常作救时看。
[玻璃泉]诗词问答
问:玻璃泉的作者是谁?答:赵公豫
问:玻璃泉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玻璃泉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赵公豫的名句有哪些?答:赵公豫
[玻璃泉]注释
1. 七言律诗
2. 原校:一作泻水干
[玻璃泉]参考注释
[玻璃泉]都梁
亦称“ 都梁香 ”。1.泽兰的别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资水》:“县( 都梁县 )西有小山,山上有淳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泽兰》﹝释名﹞引 陶弘景 曰:“生於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
(2).香名。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诗之二:“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之四:“博山炉中百合香,鬱金苏合及都梁。” 宋 王观国 《学林·五木香》:“盖谓鬱金香、苏合香、都梁香也……皆蛮所产,非中国物也。”
[玻璃泉]环绕
(1) 沿由路程、行进和旅行所形成的圆圈运动
环绕世界一周
(2) 在四周构成圆环;构成弯曲或圆形边界
林地环绕着村庄
[玻璃泉]高山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晋 杜笃 《杜氏新书》:“今吾亦冀众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举举西州士,来为邦国华。艺文尤尔雅,经术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参见“ 高山景行 ”。
(2).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
(3).少数民族名。 清 魏祝亭 《两粤傜俗记》:“其在西者,种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玻璃泉]幽泉
(1).幽深隐僻的泉水。 晋 左思 《魏都赋》:“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2).指阴间地府。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伤弱子之冥冥,独幽泉兮而永閟。”《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请重鞫 正义 死由,雪冤气於幽泉,诛姦臣於白日。”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忠良会边》:“当此际誓丧幽泉,岂料微躯还见。”
(3).借指死者。《陈书·世祖纪》:“朕所以兴言永日,思慰幽泉。”
[玻璃泉]入境
进入国境
入境登记
[玻璃泉]人事
(1) 指人世间的事
人事沧桑
人事不可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人事调动
(3) 人情事理
不懂人事
(4) 人的意识的对象
不省人事
(5) 人力能做到的事
尽人事
(6) 馈赠的礼物
送人事
[玻璃泉]孤亭
孤立的亭子。 宋 梅尧臣 《会胜院沃洲亭》诗:“孤亭一入野气深,松上藤萝篱上葛。” 宋 朱熹 《再用韵题翠壁》:“孤亭一目尽天涯,俯瞰烟村八九家。” 金 元好问 《横波亭》诗:“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 元龙 百尺楼。”
[玻璃泉]掩映
彼此遮掩,互相衬托
云霞掩映。——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
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玻璃泉]风云
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
[玻璃泉]曲槛
曲折的栏杆。 前蜀 李珣 《菩萨蛮》词:“曲槛日初斜,杜鹃啼落花。” 清 纳兰性德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茜袖谁招曲槛边,弄一缕秋千索。” 郑泽 《病起》诗:“嫩日晶莹曲槛边,暖风吹散药罏烟。”
[玻璃泉]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迷糊
睡眼迷离
雌兔眼迷离。——《乐府诗集·木兰诗》
[玻璃泉]烟雨
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烟雨空ň。——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玻璃泉]来成
谓前来成就。语出《诗·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马瑞辰 通释:“四章‘福禄来崇’,《传》:‘崇,重也。’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 宋 曾巩 《太平州与本路转运状》:“享神明之协相,具福禄之来成。”《宋史·乐志七》:“卒事而彻,福禄来成。”
[玻璃泉]泽国
(1) 多水的地区;水乡
泽国用龙节。——《周礼·地官·掌节》
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唐·杜牧《题白云楼》
(2) 遭水淹了的地区
那年发大水,这里成了一片泽国
[玻璃泉]安常
(1).安守常规。《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太宰 咺 又奏曰:‘老司徒乃安常之论,非通变之言也。’”《红楼梦》第九八回:“那‘阴司’説有便有,説无就无。皆为世俗溺于生死之説,设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安常;或生禄未终,自行夭折;或嗜淫欲,尚气逞兇,无故自殞者。”
(2).平静正常。 潘漠华 《乡心》:“他临走时,满面绯红,还假装安常的神态,徐徐走下楼梯。”
[玻璃泉]救时
匡救时弊。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明皇 以侈致乱,故 少陵 以俭为救时之砭剂。”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生以救时,死以明道。”
宋代,赵公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