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博古赠王道人】作者:沈辽 朝代:宋代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次韵博古赠王道人原文
调笑同方朔,机微似幸灵。
囊中万金药,机上九仙经。
虚静孤猿噪,支离病鹤形。
子云称隐德,于此识沉冥。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诗词问答
问:次韵博古赠王道人的作者是谁?答:沈辽
问:次韵博古赠王道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次韵博古赠王道人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沈辽的名句有哪些?答:沈辽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青韵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参考注释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调笑
互相开玩笑;戏弄别人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辛延年《羽林郎》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方朔
汉 东方朔 的省称。其为人诙谐善辩,相传为岁星化身,有偷仙桃、骑步景驹、献风声木等传说。事见 汉 郭宪 《东方朔传》。 唐 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輭满枝须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将。” 明 何景明 《田子行》:“ 汉王 不好 相如 赋, 方朔 谁知是岁星。” 明 徐渭 《对明篇》:“詼谐 汉 庭 方朔 老,如闻永谢 长安 道。”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机微
(1).细微。 汉 蔡琰 《悲愤诗》之一:“失意机微间,輒言毙降虏。”机,一本作“ 几 ”。 宋 储泳 《祛疑说·鬼神之理》:“鬼神者,阴阳显著之名耳。二气运行,本无形迹之可见,固不可谓之有。及其机微之积,错揉之变,则风霆流形,妖祥示象,此天地之鬼神也。”
(2).事物变化的最初征兆。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其抑絶名迹,深识机微如此。”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三:“毕竟是‘屠户’的 赵尔丰 ,他竟连这点机微都没有看到,他把 罗蒲 一并拘禁起来了。”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万金
(1).极多的钱财。《列子·杨朱》:“ 卫端木叔 者, 子贡 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万金。”《史记·平準书》:“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 三国 魏 曹丕 《又与锺繇书》:“ 宋 之结緑, 楚 之 和 璞,价越万金。”
(2).用以形容贵重或比喻贵重之物。《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 ﹞身中大创十餘,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 方孝孺 《送太学赵孝先<从军诗>序》:“安知万金之非轻,秋毫之非重乎?”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九仙
(1).九类仙人。 南朝 梁武帝 《登名山行》:“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云笈七籤》卷三:“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火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2).泛指众仙。 唐太宗 《望终南山》诗:“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唐 顾况 《曲龙山歌》:“九仙傲倪折五芝,翠凤白麟回异道。”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虚静
(1).清虚恬静。《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於物无宰。”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恭政》:“ 邯 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復俗虑得入胸中耳。’”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读 老子 及 瞿曇氏 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説,不逆于心。”
(2).宁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 朱自清 《论逼真与如画》:“ 元 朝 倪瓒 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支离
(1) 分散;残缺;没有条理
支离破碎
(2) 瘦弱;衰弱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鹤形
鹤的形态。形容人形体清瘦。 唐 李翱 《赠药山高僧惟俨》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宋 刘克庄 《木兰花慢·渔父》词:“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 明 林兆珂 《病起漫成》诗:“鹤形宁怯瘦,龙性故难驯。”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隐德
(1).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晋书·王湛传》:“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 昶 独异焉。”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 顺宗皇帝 以上圣之姿,早处储副,晨昏进见,必有所陈,二十餘年,未尝懈倦,阴功隐德,利及四海。” 宋 叶适 《朝散鲍公墓志铭》:“ 梁公 铭所谓‘有隐德,东南士人器重之’者, 梁公 , 元祐 名臣也。” 清 戴名世 《先世遗事记》:“余家世孝弟力田,至 南居 府君尤多隐德,乡里称为长者。”
(2).立志。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高祖 简 ,徙居于 蔡 ,曾祖 中 ,祖 真 ,皆隐德不仕。”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二折:“祖讳 德新 ,父讳 古 ,皆隐德不仕。”
[次韵博古赠王道人]于此
(1).在此。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顺天道以杀伐,时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依世尚同,诡时则异。有一於此,两非默置。”
(2).如此。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思计此变,无伤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还之。”
(3).至此;至今。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碑》:“独 韩文公 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復归于正,盖三百年於此矣。”
宋代,沈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