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清江引·惜别其二】_贯云石 | 元代

【清江引·惜别其二】作者:贯云石 朝代:元代

[清江引·惜别其二]清江引·惜别其二原文

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寂寞武陵源,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清江引·惜别其二]诗词问答

问:清江引·惜别其二的作者是谁?答:贯云石
问:清江引·惜别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贯云石的名句有哪些?答:贯云石

[清江引·惜别其二]译文和注释

[清江引·惜别其二]译文

美人伤别的哭泣声越来越远,渐渐听不见,我心中痛如刀绞,找不到抚慰的语言。昔日的武陵源如今凄凉一片,绿草上迷蒙着细雨绵绵,就这样整个儿地带走了我的春天!

[清江引·惜别其二]注释

①玉人:美人。

②武陵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述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俨然世外,故后人又称桃花源为武陵源。指生活的理想世界,元衄中常代指男女风情之所。

[清江引·惜别其二]诗文赏析

这是男女情人之间的一场揪心断肠的痛别。小令起首两句便擒住了[惜别]的题目:[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泣别]的是女方,男子在痛苦中只是[无语]。这其实已是送别结束、两相分手后的情景,以下三句就是诗人在这种处境中的感想。然而,谁是离行人,谁是送行人,在小令中分辨不出来,而这对于理解后三句的含意是至为重要的。

好在作者还步韵作了另一首《清江引·惜别》,所以我们有必要转抄在这里一同讲评。曲文是:

[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江声掩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湘云]、[楚雨]概括了由湘(湖南)至楚(指湖北)的风物变换,印证了[归路杳]的感受;而迢迢的路途,一言以蔽之,[总是伤怀抱],这一断然的结论便确示了全曲的基调。身在[归路]而不禁伤怀,答案就在于题面的[惜别]。以下[江声]、[树影]二句描绘了沿途的凄凉景色,妙在其间兼有寻觅求索的意味,寻求的目标显然即是昔日的前尘旧影。兰舟载愁,虽是从古人的诗词中脱化(如郑文宝《柳枝词》:[亭亭昼舸系春潭……载将离恨过江南。]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本曲中却强调了别离的既成事实,使人如见舟中人的绝望神情。谈的是切身的感受,这个舟中人显而易见便是作者,也就是说,泣别的[玉人]是留在岸上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获得了解读本曲后三句的依据。

[寂寞武陵源,细雨连芳草],是实景。贯云石于成宗大德年间曾出任湖南,时年二十岁上下,这首曲正是这位多情诗人的离湘之作。[武陵源]本在湖南,诗人在这里以之代指他同玉人分手的湘中土地。其时芳草芊绵,而恰又春雨霏霏。细雨中船儿开行,诗人望不清泣别的玉人,也望不清那芳草萋萋、他曾在这里同情人一起生活过的地方。也就是说,都被细雨[带将春去了]。

[寂寞武陵源,细雨连芳草],又是象征。[武陵源]代指男女获得理想爱情的境界,已如[注释]所述。而今却失去欢乐和幸福,只剩下[寂寞],显然这是情人分离而造成的荒芜。[细雨连芳草],正是这种[寂寞]情状的写照。在离别中芳草常有惹恨的意味,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而细雨更增添了悱恻凄苦的况味。[都被他带将春去了],这里的[他],就是寂寞的[武陵源];[春],就是昔日美好的爱情和欢乐。

由此可见,本曲的妙味,正是善于运用双关,将实景与象征融汇为一,有机地安排在[惜别]的氛围之中。此外,全作从别后的角度来抒写[惜别],便带有一种痛定思痛、别恨绵绵的沉痛意味,这也是不落俗套的。

,,,

  • 【石港行】_叶兰 | 元代
  • 【石港行】_叶兰 | 元代 >> 【石港行】_叶兰 | 元代...

  • 【至节即事】_马臻 | 元代
  • 【至节即事】_马臻 | 元代 >> 【至节即事】_马臻 | 元代...

  • 【【双调】水仙子_讥时铺眉苫】_张鸣善 | 元代
  • 【【双调】水仙子_讥时铺眉苫】_张鸣善 | 元代 >> 【【双调】水仙子_讥时铺眉苫】_张鸣善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