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路】作者:叶宪祖 朝代:明代
[不是路]不是路原文
小户低廛。
急叩双镮莫滞延净惊介:为甚的。
声喧乱女儿。你且进去了。我把。
柴扉试启问何缘。
旦下净开门见介丑:赵妈妈。
我们奉当朝令狐丞相老爷所差。
特来聘你令爱。
与补阙李爷做二夫人的净:阿呀。你们。
莫胡言我女儿呵。
荆钗已结朱陈眷纵。
金屋难教拥翠钿末:你这老妇人好不知世事。我老爷便强娶了民间一个女子。打甚么紧。你也。
须通变我老爷呵。
熏天炙手难轻撼。
料应不免。
料应不免。
[不是路]诗词问答
问:不是路的作者是谁?答:叶宪祖
问:不是路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叶宪祖的名句有哪些?答:叶宪祖
[不是路]注释
1. 出处:六十种曲 鸾鎞记 第五出
[不是路]参考注释
[不是路]小户
(1).小门。《汉书·孙宝传》:“杜门不通水火,穿舍后墙为小户。” 元 萨都剌 《晓起》诗:“矮窗小户坐终日,煮茶绕坐松风生。” 清 汪懋麟 《奉送益都公致政归里》诗:“勇退高车疾,虚拘小户扃。”
(2).人口少的人家。
(3).贫苦人家;社会地位卑微的人家。《宋史·赵必愿传》:“至郡,免催 绍定 六年分小户綾罗钱三万緡有奇。” 明 朱朴 《苦哉行》:“虚名及小户,米入官家仓。” 清 朱佐朝 《吉庆图·邻契》:“怎奈他出身小户,未习闺风。”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他和工作队全体人员又都联络了不少的小户,这里头,也有个别的马户。”
(4).酒量小。 唐 白居易 《醉后》诗:“犹嫌小户长先醒,不得多时住醉乡。” 宋 黄庭坚 《南康席上赠刘李二君》诗:“浪许薄才酬大雅,长愁小户对洪钟。” 清 黄景仁 《夜饮孙吟秋斋头》诗:“可怜小户初当筵,已见流珠眼芒起。”
(5).指酒量小的人。 唐 杜荀鹤 《雪中别诗友》诗:“酒寒无小户,请满酌行杯。”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卷三:“人能饮不能饮有大小户之称……小户虽不入,并浇灌取尽。”参见“大户”。
[不是路]甚的
什么。《宣和遗事》前集:“ 徽宗 梦见甚的?乃梦见 东华帝 君 使仙童来召 徽宗 游 神霄宫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我把你不妨,便有甚的要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咳,俺为甚的替撞三家 景阳鐘 。”
[不是路]喧乱
喧闹不拘礼度。《隋书·隐逸传·李士谦》:“ 李氏 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諠乱。”
[不是路]女儿
(1)
(2) 某人直系血统或过继的下一代女性
(3) 一个家族的女性后代
张家女儿,李家女儿
(4) 自起源或出身衍生而来的似属于女性的事物
美国是大不列颠的女儿
(5) 女孩
昔作女儿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不是路]进去
(1).从外面到里面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今 严先生 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红楼梦》第二四回:“ 贾璉 笑道:‘你听见了?认了儿子,不是好开交的。’説着,笑着进去了。”如:你先进去,我在外面等一等他们。
(2).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一伙公人打将进去,元来是一间地窖子。”《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及至送到院上,巡捕传了进去,交给门上。”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一开盖,正好, * 塞进去,轰隆一声,坦克起了火。”
[不是路]柴扉
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 梁 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説,有客款柴扉。” 唐 李商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之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西游记》第六七回:“长老欣然促马,至庄门外下马,只见那柴扉紧闭。” 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乱后归来桑柘稀,牵船补屋就柴扉。”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 方蛟 叫门,柴扉半启,走出一个庄客。”
[不是路]启问
动问;请问。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大府始至,四府必使其佐启问起居。” 宋 王巩 《甲申杂记》:“时 李定资 深鞫 苏子瞻 狱,虽同列不敢輒启问。”《水浒传》第五三回:“ 戴宗 道:‘只今便去启问本师。’”
[不是路]何缘
怎么;为什么。《晋书·桓冲传》:“ 冲 性俭素,而谦虚爱士。尝浴后,其妻送以新衣, 冲 大怒,促令持去。其妻復送之,而谓曰:‘衣不经新,何缘得故!’ 冲 笑而服之。”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不然,则 山 东之盗, 二世 何缘不觉? 南詔 之败, 明皇 何缘不知?” 章炳麟 《文学总略》:“必以儷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
[不是路]开门
敞开大门地;公开地
开门整党
开门整风
[不是路]妈妈
(1) 母亲
妈妈好
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
(2) 老妻;老伴
两个孩儿和妈妈
(3) 对年长妇人的称呼
既是如此,妈妈引路。——清· 俞樾《七侠五义》
(4) 鸨母
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水浒传》
[不是路]我们
包括我在内的一组人
当我们想到劳动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觉得我们太老了
[不是路]当朝
(1) 当前的朝代
(2) 指在位的皇帝或秉政的宰相
(3) 主持朝廷政务
[不是路]令狐
(1) 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县一带
(2) 复姓
[不是路]丞相
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不是路]老爷
(1) 旧时对官绅及有权势的人的尊称
做官当老爷
(2) 外祖父
(3) 仆人对男主人的尊称
我将听从您的命令,老爷
[不是路]特来
(1).特地前来。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小生特来拜望母亲,就问这亲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蒙夫人相待好意,不敢相侵,特来告别。”
(2).犹特别。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却怎睃趁着你头上放毫光,打扮的特来晃。” 王季思 校注:“晃,美俊也……犹今云打扮得特别漂亮也。”参见“ 特别 ”。
[不是路]令爱
称对方的女儿的敬辞。也作[令嫒]
[不是路]补阙
(1).匡补君王的缺失。《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闕,礼之大者也。” 杜预 注:“闕,犹过也。”《后汉书·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闕之益。”《明史·孙磐传》:“请定建言者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闕拾遗。”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且使外廷共见共闻,则怀忠抱义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补闕拾遗,随时论捄。”
(2).引申为弥补缺漏。 吴格 《<诗三家义集疏>点校说明》:“搜残补阙,网罗遗佚,为后人提供迄今最完备之三家《诗》读本。”
(3).官名。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 北宋 时改为司谏。 南宋 及 元 明 重又设置,均随设随罢。《新唐书·仪卫志》:“左补闕一人在左,右补闕一人在右。”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监察为合口椒,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
[不是路]夫人
(1)
(2) 古称诸侯之妻
先轸朝,问 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古代命妇的封号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 平原君夫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大怒,取案上器伤夫人。——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
(5) 中国帝王的妾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礼记》
[不是路]阿呀
叹词。表示惊讶。《水浒传》第一回:“ 洪太尉 喫了一惊,叫声:‘阿呀!’扑地往后便倒。”《儒林外史》第五四回:“阿呀!是 本老爷 ,两个月不见你来了,这些时,庵里做佛事忙?” 鲁迅 《呐喊·明天》:“ 单四嫂子 知道不妙,暗暗叫了一声‘阿呀!’”
[不是路]你们
与之说话的一些人
我到时候通知你们
[不是路]胡言
(1).胡人的语言。亦泛指外族、外国语或少数民族的语言。《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牟尼 ﹞捨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 明 汤显祖 《榆林老将歌》:“娶妻胡语能胡言,盗马与官多得钱。” 太平天囯 杨秀清 《奉天讨胡檄》:“中国有中国之语言,今 满洲 造为京腔,更中国之音,是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从前译经的人,多嫌胡言呆板质朴,而把它改来适合现在的语言习惯,这是不对的。”
(2).胡说;乱说的话。《京本通俗小说·海陵王荒淫》:“妮子禁口,勿得胡言!”《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你有事情从头説,莫得胡言赫大人。”《白雪遗音·马头调·恨将起来》:“醉的他,胡言胡语将奴駡。” 陈毅 《在广州欢送西哈努克宴会上的讲话》:“我国的建设步伐大大加速了,殖民主义者的一派胡言,也就一一破产了。” 徐迟 《精神分析》:“疯人分文武两种:武疯出手打人,动作粗暴;文疯满口胡言,竟日乱说。”
[不是路]荆钗
(1).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 唐 李山甫 《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閒把荆釵亦自伤。” 明 潘绂 《老女吟》:“无端忽听邻家语,笑整荆釵独闭门。”参见“ 荆釵布裙 ”。
(2).借指贫家妇女。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分岁词》:“荆釵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 元 房皞 《贫家女》诗:“持身但如冰雪清,德耀荆釵有令名。”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词:“零落而今,累汝荆釵伴藁砧。”
(3).指《荆钗记》。 元 柯丹丘 作。现今流传者多为 明 人改本。写 宋 王十朋 与妻 钱玉莲 双双拒绝权贵威逼,夫妻忠贞相爱的故事。 清 李渔 《比目鱼·发端》:“ 刘旦 生来饶艷质, 谭生 一见钟情极,默订鸞凰人不识。遭母逼……演《荆釵》,双双沉溺。”按,此谓重演《荆钗记》故事,形容双方爱情真挚。
[不是路]朱陈
(1).古村名。 唐 白居易 《朱陈村》诗:“ 徐州 古丰县 ,有村曰 朱陈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宋 苏轼 《陈季常所畜朱陈村嫁娶图》诗:“何年 顾 陆 丹青手,画作 朱 陈 嫁娶图。”后用为两姓联姻的代称。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五折:“两家都是好门楣,结下 朱 陈 事更宜。”《红楼梦》第九九回:“ 金陵 契好,桑梓情深,仰蒙雅爱,许结 朱陈 。”
(2).指 清 词人 朱彝尊 与 陈维崧 。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曹升六 《珂雪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才力不逮 朱 陈 ,而取径较正。”
[不是路]金屋
华美之屋。 南朝 梁 柳恽 《长门怨》诗:“无復金屋念,岂照长门心。” 唐 于鹄 《送宫人入道归山》诗:“自伤白髮辞金屋,许著黄裳向玉峯。” 清 龚自珍 《湘月》词:“一枝赠我,安排自有金屋。” 鲁迅 《惜花》诗之二:“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 阿娇 ?”参见“ 金屋贮娇 ”。
[不是路]翠钿
(1).用翠玉制成的首饰。 南朝 梁武帝 《西洲曲》:“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鈿。” 宋 贺铸 《菩萨蛮》词:“帘下小凭肩,与人双翠鈿。”《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各出所有翠鈿金釧,瑶簪宝珥。”《歧路灯》第十回:“个个油头粉面,翠鈿仙衣。”
(2).犹翠靥。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鈿深。” 宋 晏殊 《采桑子》词:“试摘嬋娟,贴向眉心学翠鈿。”
[不是路]老妇
(1) 年长妇女自称的谦词
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2) 又
老妇恃辇而行。
[不是路]好不
多么;很——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
接到你的信好不高兴!
[不是路]世事
(1) 世上的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2) 人情世故
善于世事
[不是路]民间
(1) 平民自愿组织的
民间团体
(2) 来源于老百姓或在老百姓中间广泛使用的
民间文学
(3) 非官方的
民间来往
民间贸易
(4) 百姓中
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不是路]一个
(1).表数量。单个。用于人和各种事物。如:一个人;一个书柜;一个学校;一个理想;一个星期;一个地方。
(2).整个。如:他今天一个上午都没歇过。如:今年一个冬天没下过雪。
(3).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表示程度。如:吃了一个饱;看了一个够;淋了一个透。
(4).跟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 张天翼 《儿女们》:“黑云越堆越重,拚命往下沉,一个不留神就得塌下来。” 沙汀 《丁跛公》:“昨天在一家买卖田地的酒席上,一个不提防,给两三个熟人,灌醉来躺下了。”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我扭头就走,真怕她一个箭步追上来。”
[不是路]女子
(1) 女人,女性的人
女子种花烹调,男子打猎钓鱼
(2) 女人,女流
(3) 女孩子
小女子毋多谈。——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女子先有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不是路]打甚么紧
犹言有什么要紧。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三折:“我道你为甚么请我,可原来则为这箇官儿,打甚么紧。我若是三五日成其大事,这左丞相一定是你做。”《水浒传》第十五回:“我若不和客人们饮时,便去廝见一面,打甚么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这等打甚么紧,老身去叫他出来。”
[不是路]通变
(1).通晓变化之理。《易·繫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孔颖达 疏:“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 宋 苏轼 《与李端伯宝文》之二:“智识通变,而性极厚。”
(2).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文选·班固<典引>》:“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李周翰 注:“变通神化,其光不见则难可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纔这般与你説了,你还不省?”
[不是路]熏天
(1).形容气势极盛。《吕氏春秋·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涸阴凝地,无累陵火之热。”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勔 恃恩自恣,遣人讽之,且席以熏天之势。”
(2).形容气味浓重。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 刘伶 喝得酒气熏天。”
[不是路]炙手
(1).烫手。 唐 白居易 《放言》诗之四:“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鲁迅 《彷徨·弟兄》:“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2).比喻权势炽盛。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天寳 十载时, 林甫 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其炙手之徒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刘小鲁尚书》:“当 江陵 炙手时, 刘 独退避冷局。”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参见“ 炙手可热 ”。
(3).指炫耀。 清 黄宗羲 《<空林禅师诗>序》:“夫 寒山 、 拾得 村墅壁所抄之物,岂可与 皎然 、 灵彻 絜其笙簧,然而 皎灵 一生学问不堪向 天台 炙手,则知饰声成文、彫音作蔚者非禪家本色。”
[不是路]料应
估计;想来应是。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二折:“料应他衣絶禄尽,时乖运拙,月值年灾。” 明 高启 《客中忆二女》诗:“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花王阁剩稿》中,有哭 天士 诗四首,曰:……料应尘海无堪语,且试驂鸞向紫清。”
[不是路]不免
免不了;难免
这段公路太窄,往来车辆有时不免拥塞
叶宪祖,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