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涤洞·其五】作者:槻伯圜 朝代:宋代
[大涤洞·其五]大涤洞·其五原文
快上篮舆晓色分,松风满袂涤埃氛。
三竿未放高峰日,一笑先开洞府云。
忆昔曾留天帝坐,至今犹带御炉薰。
莫教俗驾来相尾,只恐诒讥晋郭文。
[大涤洞·其五]诗词问答
问:大涤洞·其五的作者是谁?答:槻伯圜
问:大涤洞·其五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大涤洞·其五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槻伯圜的名句有哪些?答:槻伯圜
[大涤洞·其五]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大涤洞·其五]参考注释
[大涤洞·其五]篮舆
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晋书·孝友传·孙晷》:“ 富春 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 晷 躬自扶持。”《宋书·隐逸传·陶潜》:“ 潜 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 清 方文 《赠孙子穀》诗:“蹇予脚疾愁归路,直遣篮舆送到家。”
[大涤洞·其五]晓色
拂晓时的天色;晨曦。 唐 虞世南 《和銮舆顿戏下》:“银书含晓色,金輅转晨飇。” 宋 秦观 《满庭芳》词:“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清 黄鷟来 《秋晓行阧山》诗:“晓色破苍烟,青山入云际。”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凝凝的细露,淡淡的晓色,长林丰草间偶然一阵一阵清风。”
[大涤洞·其五]松风
(1).松林之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拜陵庙作》诗:“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壠生。”《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唐 杜甫 《玉华宫》诗:“溪迴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清 姚鼐 《题张篁村万木奇峰图》诗:“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 李广田 《记问渠君》:“大概是大雨之后吧,山里的泉水,万马奔腾的向下驰去,发出吓人的声响,又加以松风呼啸,自己就像在海涛中夜行。”
(2).古琴曲《风入松》的别称。 唐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宋 苏轼 《十二琴铭·鹤归》诗:“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絃。”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
(3).指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纸窗儿明,僧房儿雅,一椀松风啜罢,两箇倾心地便説知心话。” 凌景埏 校注:“松风,指茶。”
[大涤洞·其五]埃氛
尘埃弥漫的大气。喻污浊的尘世。 唐 独孤申叔 《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精庐残夜景,天宇灭埃氛。”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 蓬 瀛 宫闕隔埃氛,帝乐天香似许闻。” 明 宋濂 《西天僧禅师诰》:“不惮山川险阻,直抵 中华 ,衝大磧之埃氛,度流沙之莽苍,其志可谓坚且确矣。”
[大涤洞·其五]三竿
“ 三竿日 ”的省称。 元 吴莱 《观日赋》:“光已通於一跃兮,影奚候於三竿。” 清 周亮工 《云门送胡之润还白下》诗:“冷署三竿卧,遥山九点青。”详“ 三竿日 ”。
[大涤洞·其五]高峰
最高点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学高峰
[大涤洞·其五]洞府
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大涤洞·其五]天帝
神话传说中天上的主神
[大涤洞·其五]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大涤洞·其五]炉薰
见“ 炉熏 ”。
[大涤洞·其五]莫教
犹莫非。《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 听得外面声音,不是别人,是我浑家和 锦儿 ,怎知道我和 王七三 官人在这里?莫教也是鬼?”
[大涤洞·其五]俗驾
世俗人。驾,车驾,借指人。 金 房皞 《送王升卿》诗:“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大涤洞·其五]相尾
犹交尾。动物交配。 明 沉周 《石田杂记》:“牝鹿凡於相尾之时,虽牡鹿数十,一时皆淫过。”
[大涤洞·其五]诒讥
被人耻笑,留下笑柄。 清 陈鳣 《对策》卷一:“又如拜不稽首,詒讥诬上。《国语》: 襄王 召内史 过 赐 晋惠公 命, 晋侯 执玉卑,拜不稽首。内史 过 归以告王曰:执玉卑,替其贄也,拜不稽首,诬其上也。”
大涤洞,宋代,槻伯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