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登陇】_高适 | 唐代

【登陇】作者:高适 朝代:唐代

[登陇]登陇原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登陇]诗词问答

问:登陇的作者是谁?答:高适
问:登陇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高适的名句有哪些?答:高适

[登陇]译文和注释

[登陇]译文

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登陇]注释

⑴此诗《全唐诗》题作[登垅],题 * :[垅,应作陇,诗同。]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⑵陇头、陇上:《全唐诗》作[垅头]、[垅上],同时又注明应作[陇]。

⑶[浅才]句:意思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能作卑职小官。浅才:微才。通:往来。一命: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

⑷[孤剑]句:是说孤身一人持剑奔赴千里边关。适:走、往的意思。

[登陇]诗文赏析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

  •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_骆宾王 | 唐代
  •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_骆宾王 | 唐代 >>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_骆宾王 | 唐代...

  • 【骆家亭子纳凉】_戎昱 | 唐代
  • 【骆家亭子纳凉】_戎昱 | 唐代 >> 【骆家亭子纳凉】_戎昱 | 唐代...

  • 【渡江秋怨二首】_权德舆 | 唐代
  • 【渡江秋怨二首】_权德舆 | 唐代 >> 【渡江秋怨二首】_权德舆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