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岑精舍】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玉岑精舍]玉岑精舍原文
山斋更向西,精舍藏委宛。
是为翠深处,跋涉亦极远。
含青乃较近,事半功倍满。
况兹值馀暇,宁当中道返。
窈窕廓有容,茗邈都无遁。
小坐叩其趣,一静莫不善。
因悟为学方,宜进戒仰偃。
[玉岑精舍]诗词问答
问:玉岑精舍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玉岑精舍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玉岑精舍]注释
1.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七十四
2. 斋名
[玉岑精舍]参考注释
[玉岑精舍]山斋
山中居室。 南朝 梁 萧统 《晚春》诗:“风花落未已,山斋开夜扉。”《陈书·孙瑒传》:“常於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明 袁宏道 《和王以明山居韵》:“山斋通夜雨,肠断 子瞻 诗。”《维新梦·入梦》:“阶翻药,窗展蕉,镇日里山斋寂寥。”
[玉岑精舍]精舍
(1) 讲学的处所;收斋
(2) 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
(3) 指心,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
[玉岑精舍]委宛
(1).委曲婉转。《再生缘》第五九回:“就恳同胞作主张,把这些情形委宛达君王。”《红楼梦》第二五回:“ 贾政 在旁听见这些话……委宛劝解了一番。”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果然她拒绝了,却找出一个很委宛的理由。”
(2).柔和,婉顺。 清 张惠言 《先妣事略》:“尝得 白 太孺人欢,於先后委宛备至,於人无所忤。”
(3).曲折。 清 元璟 《十月朔入会稽山平阳寺参寒泉老人》诗:“波光清泛 耶溪 曲,山色奇争委宛开。” 清 刘大櫆 《浮山记》:“有洞曰 三曲 ,洞中乳石成柱,委宛覆折。”
[玉岑精舍]深处
(1)
(2) 很深的地方
白云深处有人家
海洋深处的宝藏
(3) 内部
心灵深处
[玉岑精舍]跋涉
同[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长途跋涉
[玉岑精舍]极远
谓无远弗届;非常高远。《礼记·乐记》:“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汉 扬雄 《羽猎赋》:“殷殷軫軫、被陵缘岅、穷夐极远者,相与列乎高原之上。”《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鵠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 杨伯峻 集释引 王叔岷 曰:“《説苑·政理篇》、《金楼子·立言下篇》‘其’下并有‘志’字,当从之。”
[玉岑精舍]较近
明显切近。《水浒传》第 * 回:“ 花荣 见一箭不中,再取第二枝箭,看得较近,望 宣赞 胸膛上射来。”
[玉岑精舍]事半功倍
意为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玉岑精舍]宁当
难道;岂可。《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七岁读《论语》,志在书传,母常非之,曰:‘当习女工,今不是务,寧当学博士邪!’”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民间君子,犹内不负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岂况古之真人,寧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誑误将来,何所索乎!” 宋 范成大 《秋芸有春绿》诗:“清霜早晚至,何草不能黄?寧当念衰落,政尔事容光。”
[玉岑精舍]中道
(1) 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若中道而归。——《后汉书·列女传》
(2) 中庸之道
(3) 指一种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据认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于趋向自满和自苦的两个极端而从速彻悟
[玉岑精舍]窈窕
(1) 文静而美好的
窈窕淑女。——《诗·周南·关雎》
窈窕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窈窕艳城郭。
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2) 幽深的
窈窕以寻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玉岑精舍]有容
有所包含;宽宏大量。《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孔 传:“有所包容,德乃为大。” 明 刘基 《送熊文彦归江西序》:“观其人理而温,又亮以庄,恢乎其有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在疚记》:“待小人尤宜宽,乃君子之有容。不然,反欲小人容我哉?”
[玉岑精舍]茗邈
高貌。《文选·张协<七命>》:“摇刖峻挺,茗邈苕嶢。” 李善 注:“茗邈,高貌也。”
[玉岑精舍]都无
倘无,若无。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送之》词:“晚岁躬耕不怨贫,隻鸡斗酒聚比隣。都无 晋 宋 之间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邓广铭 笺注:“‘都无’当作‘倘无’解。 陶渊明 生於 东晋 末年,卒於 刘宋 初年。其时内多篡弑之祸,而北方则先后分处於 十六国 统治下……故 稼轩 作此设词,以为若无 晋 宋 之间事,则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
[玉岑精舍]小坐
随便坐坐;稍坐片刻。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老残游记》第六回:“回到店中,在门口略为小坐。”
[玉岑精舍]莫不
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玉岑精舍]为学
做学问;治学。《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古之人四十而仕,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故其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 许地山 《东野先生》:“他从不苟且,为学做事都很认真。”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