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代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原文
稚金酒避老火,酒暑势万骄酒盈。
朱光酒烁厚地,万叶焦无声。
夫子久倦游,得郡为亲荣。
束装待驺吏,归期殊未成。
埃沙塞广陌,蓬藋拥前楹。
出处两不惬,孤坐心烦萦。
何时惊飚来,扫荡天地清。
郊墟草树疏,千骑从双旌。
飘摇若神仙,皁苔西南征。
离群讵几时,岂不怀友生。
有意肯相过,不妨巾屦并。
官舍稍虚凉,愧无肴酒迎。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诗词问答
问:《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的作者是谁?答:司马光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司马光的名句有哪些?答:司马光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参考注释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金酒
(1).见“ 金屑酒 ”。
(2).一种美酒。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金酒一,银二钱;黍柴四束,银四分。”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老火
(1) 〈方〉
(2) 过度;利害
(3) 费力难办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朱光
(1).赤光,红色光亮。 三国 魏 曹植 《斗鸡诗》:“羣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 宋 梅尧臣 《闻学士院试含桃荐寝庙诗拟作》诗:“露颗明朝日,朱光逼赭袍……天子从兹食,羣臣赐亦叨。”
(2).日光。《文选·张载<七哀诗>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李善 注:“朱光,日也。” 南朝 宋 谢庄 《怀园引》:“ 汉水 初緑柳叶青,朱光蔼蔼云英英。” 唐 杜甫 《夏日叹》诗:“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鬱蒸何由开!” 清 唐孙华 《三月晦日同年狄向涛太史招同诸公集寄园》诗:“渐愁朱光炎,所喜緑阴蒨。”
(3).指烛光。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惟人生之在世,恒欢寡而戚饶……迅朱光之映夜,湛白露之凝朝。” 清 孙枝蔚 《慰雷伯吁丧幼子》诗:“凝朝湛白露,映夜迅朱光。”
(4).谓火德。 汉 以火德兴,因亦借称 汉 朝。《文选·张衡<南都赋>》:“曜朱光於白水,会九世而飞荣。” 李善 注:“朱光,火德也。” 三国 魏 曹植 《汉二祖优劣论》:“昔 汉 之初兴, 高祖 因暴 秦 而起…… 光武 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金精乃頽,朱光以渥。” 李善 注:“朱光,谓 汉 也。”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厚地
指大地。《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 唐 白居易 《重赋》诗:“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宋 梅尧臣 《梦感》诗:“生哀百十载,死苦千万春。何为千万春?厚地不復晨。” 清 顾炎武 《再谒天寿山陵》诗:“下蟠厚地深,上峻青天极。”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万叶
万世;万代。《晋书·武帝纪》:“见土地之广,谓万叶而无虞;覩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宋书·武帝纪中》:“作范振古,垂风万叶。”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微臣窃思 秦始皇 之为君也,藉 周 室之餘,因六国之盛,将貽之万叶。”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无声
没有一点声音
无声无息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夫子
(1) 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2) 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4) 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5) 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倦游
游兴已尽
倦游归来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束装
收拾行装
束装首途
束装待发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驺吏
骑马的侍从。 宋 陶穀 《清异录·无字歌》:“ 长沙 狱掾 任福祖 拥騶吏出行。” 明 高启 《早至阙下候朝》诗:“騶吏忽传丞相至,火城如昼晚寒销。”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归期
返归的日期
归期未定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沙塞
沙漠边塞。《后汉书·南匈奴传论》:“ 世祖 以用事诸华,未遑沙塞之外,忍愧思难,徒报谢而已。”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惟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且 琯 在南朝佐上皇,使陛下与王分领诸道节制,仍置陛下於沙塞空虚之地,又布私党於诸道,使统大权。”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广陌
(1).大路。 晋 陶潜 《咏荆轲》诗:“素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唐 沉佺期 《临高台》诗:“高臺临广陌,车马纷相续。” 明 陈子龙 《春郊》诗:“轻罗吹广陌,和风袭芳洲。”
(2).犹巨万。形容数目很大。陌“百”的借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真个是家貲鉅万,产业广陌,有鸦飞不过的田地,扛抬不动的金银山。”陌,一本作“ 延 ”。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蓬藋
(1).蓬草和藋草。泛指草丛;草莽。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披东郊之寥廓,入蓬藋之荒茫。”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伊余採樵者,蓬藋方索寞。” 清 唐孙华 《冬日书怀》诗:“思欲逃蓬藋,栖彼林谷幽。”
(2).指代草舍,贫者所居。 宋 陆游 《老马》诗:“马固忘华厩,士亦安蓬藋。” 元 王祯 《农书》卷一:“﹝农者﹞饭麄糲,居蓬藋。” 清 钱谦益 《祭王二溟方伯文》:“我困蓬藋,党祸未了。”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前楹
殿堂前部的柱子。 唐 李白 《秋夕抒怀》诗:“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宋史·礼志五》:“前楹施帘,设东阁殿后之左右。”《金史·礼志五》:“大乐署设登歌之乐於殿上前楹间稍南,北向。”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不惬
不乐意,不称心。《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与 晦 俱 曹氏 壻,名位本同,一旦为之佐,意甚不愜。”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心烦
心里烦躁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扫荡
扫除涤荡;泛指彻底清除
扫荡叛匪
假如提起一支屠城的笔,扫荡了文坛上一切野草,那自然是快意的。——鲁迅《[说不出]》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郊墟
郊外;村野荒丘之间。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时秋积雨霽,新凉入郊墟。” 明 高明 《琵琶记·风木馀恨》:“伤心满目故人疎,看郊墟,尽荒芜。” 清 顾炎武 《侨居神烈山下》诗:“典得山南半亩居,偶因行药到郊墟。”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骑从
骑马跟从。《史记·项羽本纪》:“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餘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晋书·王导传》:“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 敦 导 及诸名胜皆骑从。”
骑马的随从。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夏官司马,閲骑从於南宫。” 宋 苏轼 《黄州》诗:“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后 广孝 再过,乃屏去骑从,以指扣门。”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双旌
(1). 唐 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
(2).泛指高官之仪仗。 唐 李商隐 《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赐以竹符之重,遂使 霍氏 固辞之第,早建双旌。” 徐炯 注:“双旌唯节度领刺史者有之,诸州不与焉。今则通用为太守之故事矣。” 元 刘忠之 《太常引·送郭复斋》词:“何处望双旌,泛千里孤舟月明。” 明 王世懋 《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诗:“玉检金泥出大庭,双旌万里去冥冥。”
(3).借指高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倘或无知猖獗,突犯双旌,虽手握兵符,徵调不及,一时亦无如之何。”参见“ 双节 ”。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飘摇
以不稳或不受控制的方式移动;在空中随风摇动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南征
(1).南行。《易·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楚辞·离骚》:“济 沅 湘 以南征兮,就 重华 而陈词。” 王逸 注:“征,行也。” 唐 杜甫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清 宋琬 《舟次清源赠彼岸禅师》诗:“风尘冉冉南征客,暂繫扁舟到讲堂。”
(2).征伐南方。《书·仲虺之诰》:“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 穆 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 清 宋琬 《寄杨犹龙方伯》诗之二:“南征诸将繫戈船, 司马 文章《喻蜀》传。”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离群
(1) 离开同伴;心性内向
他没有离群或冷漠的性格
(2) 倾向于避免社交
自绝于社会的离群的男人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几时
什么时候,哪一天
你几时来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岂不
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友生
(1).朋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优容大臣》:“﹝ 仁皇 ﹞厚待儒臣,如 张文端 英 , 高江村 士奇 等,朝夕谈论,无异友生。”
(2).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名帖》:“余乙卯年三月,过故 鄣 姚氏 ,乃大京兆 画溪公 之孙,出公座主 王槐野 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孔丛子》 孔子 云:‘自吾得 由 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而前有光后有辉,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师称友生之滥觴乎!”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有意
(1) 故意
有意举行一次化装舞会
(2) 有心思
有意帮忙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相过
(1).谓太阳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半。《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 杜预 注:“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 杨伯峻 注:“ 谈迁 《国榷》引 明 李天经 曰:‘太阳行黄道中线,迨二分而黄道与赤道相交,是为同道。二至则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是谓相过。’”
(2).互相超越。《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文子·自然》:“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 宋 苏轼 《儒者可与守成论》:“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3).互相往来。《商君书·兵守》:“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夫 翁伯 、 浊 、 质 、 张里 之家,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东京 公侯,壮何能加!” 唐 韩愈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不妨
(1)
最好还是
你不妨现在就告诉他
(2)
无任何害处
你不妨去碰碰运气
(3)
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我不妨说,传导声音的机械装置是完善的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官舍
(1).官署;衙门。《汉书·何并传》:“﹝ 何并 ﹞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 唐 岑参 《送郑少府赴滏阳》诗:“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墻。”
(2).官吏的住宅。《晋书·陶侃传》:“ 弘 以 侃 为 江 夏太守,加鹰扬将军。 侃 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宋史·孝宗纪一》:“﹝ 王夫人 ﹞以 建炎 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 秀州 青杉牐 之官舍。” 清 曹寅 《植夫下第见枉西轩兼怀次山》诗:“官舍渔村似, 王郎 单舸来。”
(3).专门接待来往官员的宾馆。《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豨 常告归过 赵 , 赵 相 周昌 见 豨 宾客随之者千餘乘, 邯郸 官舍皆满。”
(4).官府的差役。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即差官舍二人,与你同送聘礼到他家去。送聘之后,即便接取来京,休得迟误。”
[奉同何济川迎吏示至秋暑方剧呈同舍]肴酒
犹酒肴。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韦 拜而上,命坐,慰劳久之,亦无肴酒汤果之设。”
司马光,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