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原文
补植高桐出老枝,团阴障暑绿参差。
墨壶书策三庚静,正是当年敬业时。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诗词问答
问: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三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参考注释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参差
(1) 不齐
参差荇菜。——《诗·周南·关睢》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早晚相差
参差了三两年
(3) 差池;失误
没半点儿参差
译意参差
(4) 马虎
不敢参差
(5) 关系不融洽
人人不睦,个个参差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书策
(1).亦作“ 书筴 ”。书册,书籍。《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韩非子·六反》:“今学者皆道书筴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旧制讲官,坐而讲读,别置书策於御案上。”
(2).指夹带书册入考场。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三庚
(1).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 唐 曹松 《夏日东斋》诗:“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2).三伏。 宋 黄昃 《酹江月·夜凉》词:“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正是
(1).就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是谁?’ 刘 曰:‘正是我辈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后,我问邻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冯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仓皇中他看清了一个,正是 张阿新 。”
(2).恰是。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之一:“正是玉人肠絶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灭亡》第十八章:“正是黄昏时候,天色渐渐阴沉起来。”
(3).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龙凤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这城内便有万千居民,正是人烟稠密,市场热闹。”
(4).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卫先生 道:‘近来的选事益发坏了!’ 随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两人该选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们怎么都发昏了!还不快些搀扶 双喜 到里面去。”
(5).应诺之词。犹言好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对媒婆道:‘老娘你先进去,我在门外张一张罢。’媒婆道:‘正是。’”
(6).旧小说、戏曲里的套语。目的在于引出诗词、熟语。《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正是: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一折:“正是: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泛舟至瀛台即景三首·其三]敬业
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精神。
乾隆,泛舟至瀛台即景,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