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作者:王之望 朝代:宋代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原文
撩乱江云雪欲飞。
小轩幽会酒行时。
佳人喜得鸳鸯侣,豪客争题鹦鹉词。
歌舞地,喜追随。
歙州端恨外迁迟。
谪仙狂监从来识,七步初看子建诗。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诗词问答
问:《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的作者是谁?答:王之望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王之望的名句有哪些?答:王之望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 书法图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书法作品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参考注释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撩乱
(1).纷乱;杂乱。 唐 韦应物 《答重阳》诗:“坐使惊霜鬢,撩乱已如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仔细把 鶯鶯 偷看,早教措大心撩乱。”《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公子听了,只乐得眼花儿撩乱,心花儿怒发。”
(2).缤纷。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之一:“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3).搅乱,扰乱。 冰心 《寄小读者》六:“我今日心厌凄恋的言词,再不说什么话来撩乱你们简单的意绪。” 叶紫 《电网外》四:“亲热的呼声,撩乱了 王伯伯 的视听。”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云雪
见“ 云中雪 ”。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幽会
(1).冥悟。 南朝 梁武帝 《上云乐·方丈曲》:“金书发幽会,碧简吐玄门。”
(2).在幽胜处聚会。 唐 白居易 《酬王十八李大见招游山》诗:“自怜幽会心期阻,復愧嘉招书信频。”
(3).指相爱男女的私会。 唐 元稹 《莺莺传》:“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香玉》:“借此与风流士长作幽会,亦佳。”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结局:“这个念头,自从五月之夜不愉快的幽会中从她脑里萌起以后,她就再用铁镊子也夹不出去了。”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行时
时行。谓见重于当时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佳人
(1) 貌美的女子
(2) 美好的人,指怀念的人或理想中的人
(3) 有才干的人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喜得
犹幸亏,幸喜。《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喜得堂上官是个有主意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喜得先从 褚大娘子 口里得了那 邓九公 的性情,因此顺着他的性情,一见面便合他欢饮雄谈。”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鸳鸯侣
比喻夫妻。 唐 温庭筠 《偶游》诗:“与君便是鸳鸯侣,休向人间觅往还。” 元 王元和 《小桃红·题情》套曲:“我一从儿见了那箇妖嬈,他便和咱燕鶯期,凤鸞交,鸳鸯侣,只引的蜂蝶儿闹也。”《檮杌闲评》第二二回:“这正是:十年拆散鸳鸯侣,今日重逢锦綉窝。”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豪客
(1) 豪士,侠义之人
(2) 指江湖上的盗贼
(3) 富豪,奢侈铺张的人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鹦鹉
(1)
(2) 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礼记》
(3) 酒器名
空持暖玉擎鹦鹉。——明· 何景明《明月篇》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歌舞
合称歌唱与舞蹈
歌舞晚会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追随
(1)
(2) 仿效前人的事迹
(3) 跟随
经常追随着他的记者们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州端
即州别驾。《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芟麦移民,可谓大议,一方安危,事繫於此。 子夏 亲为州端,曾无同异;及闻 元嗣 之言,则懽笑酬答。阿意左右,何以事君!” 胡三省 注:“州别驾居羣僚之右,故曰州端。”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迁迟
犹言迁延迟缓。 蔡东藩 《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三九回:“自二月间 衍 ( 萧衍 )封 梁王 ,迁迟旬月,尚不闻準备受禪。”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谪仙
亦作“ 謫僊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从来
向来,一向——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那样
从来如此
[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坐)]七步
相传 三国 魏 曹植 七步成诗,后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淮南 取贵於食时, 陈思 见称於七步,方斯蔑如也。” 明 徐复祚 《红梨记·逼试》:“可惜他才高七步,赋埒《两都》,锦心绣腹,隐豹凤雏,却为柳营花阵都担误。”《平山冷燕》第八回:“故有时而名成七步,有时而倚马万言。”参见“ 七步成诗 ”。
宋代,王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