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作者:邵雍 朝代:宋代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原文
商於飞到一符新,遂已平生分外亲。
尤喜紫芝先入手,西南天柱与天邻。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诗词问答
问:《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的作者是谁?答:邵雍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邵雍的名句有哪些?答:邵雍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 书法图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书法作品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参考注释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一符
(1).一道符箓。《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北齐书·方伎传·由吾道荣》:“ 晋阳 人某,大明法术……及河,值水暴涨,桥坏,船渡艰难。是人乃临水禹步,以一符投水中,流便絶。”
(2).全相符合。《朱子语类》卷十八:“前圣后圣,心心一符,如印记相合,无纤毫不似处。”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分外
本分以外
我的工作不分分内和分外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紫芝
(1).真菌的一种。也称木芝。似灵芝。菌盖半圆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泽及云纹;下面淡黄色,有细孔。菌柄长,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可入药,性温味甘,能益精气,坚筋骨。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建初 三年, 零陵 泉陵 女子 傅寧 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长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茎叶紫色,盖紫芝也。” 唐 欧阳詹 《珍祥论》:“紫芝产於 甘泉 ,自麟呈於 雍祠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 延彬 治 泉州 十七年,吏民安之。会得白鹿及紫芝,僧 浩源 以为王者之符。”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芝》。
(2).比喻贤人。《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紫芝皆喻贤智,萧、艾,贱草。皆喻不肖。”《旧唐书·杨炎传》:“丁忧,庐於墓前,号泣不絶声,有紫芝、白雀之称,义表其门閭。”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入手
(1) 着手;开始做
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蔡元培《图画》
解决问题要从调查研究入手
(2) 到手
声名入手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天柱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与天
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 韦昭 注:“与天,法天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 尹知章 注:“能持满者,则与天合。”《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持满者与天。” 司马贞 索隐:“与天,天与也。言持满不溢,与天同道,故天与之。”
宋代,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