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催春)】作者:蒋捷 朝代:宋代
[最高楼(催春)]最高楼(催春)原文
新春景,明媚在何时。
宜早不宜迟。
软尘巷陌青油幰,重帘深院画罗衣。
要些儿,晴日照,暖风吹。
一片片、雪儿休要下。
一点点、雨儿休要洒。
才恁地,越愆期。
悠悠不趁梅花到,匆匆枉带柳花飞。
倩黄莺,将我语,报春归。
[最高楼(催春)]诗词问答
问:最高楼(催春)的作者是谁?答:蒋捷
问:最高楼(催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最高楼(催春)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蒋捷的名句有哪些?答:蒋捷
[最高楼(催春)]参考注释
[最高楼(催春)]春景
春光;春天的光景
诱人的春景
[最高楼(催春)]明媚
(1) 明丽妩媚
明媚的景色
(2) 明闪闪有魅力
(3) 鲜妍悦目
鲜妍明媚。——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最高楼(催春)]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最高楼(催春)]不宜
不适合,不适宜
这种土壤不宜种花生
[最高楼(催春)]软尘
飞扬的尘土。指都市的繁华热闹。 宋 陆游 《仗锡平老自都城回见访索怡云堂诗》:“东华软尘飞扑帽,黄金络马人看好。” 元 许有呈 《沙湖道中》诗:“唤醒三年梦,东华足软尘。” 清 林则徐 《致龚自珍书》:“月前述职在都,碌碌软尘,刻无暇晷,仅得一聆清诲,未罄积怀。”
[最高楼(催春)]巷陌
街巷
巷陌人家
寻常巷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最高楼(催春)]油幰
用油漆涂饰的车帷。《隋书·礼仪志五》:“一品軺车,油幰朱网,唯车輅一等,听勑始得乘之。”
[最高楼(催春)]重帘
一层层帘幕。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夜来皓月纔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明 何景明 《后别思赋》:“开重帘之华灯,飞逸翰于清讌。” 清 厉鹗 《春寒》诗:“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最高楼(催春)]院画
指 宋 代“翰林图画院”中宫廷画家的作品。它们在形式上工整、细致,但往往缺乏生气。 元 柳贯 《题寿王御题淳熙宫画牡丹扇面》诗之一:“ 剑南 樵客写花容,院画流传号国工。” 明 屠隆 《考槃馀事·画笺·宋画》:“﹝ 宋 书﹞评者谓之院画,不以为重,以巧太过,而神不足也。不知 宋 人之画,亦非后人可造堂室。”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宋 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米 点山水,则毫无用处。”参阅 明 曹昭 《格古要论·院画》、 清 厉鹗 《南宋院画录》一。
[最高楼(催春)]罗衣
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汉 边让 《章华赋》:“罗衣飘颻,组綺繽纷。”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唐 杜甫 《黄草》诗:“万里秋风吹 锦水 ,谁家别泪溼罗衣?” 明 周在 《闺怨》诗:“ 江 南二月试罗衣,春尽 燕山 雪尚飞。”
[最高楼(催春)]些儿
(1).小貌。 唐 吕岩 《三字诀》诗:“些儿法,合大道。”
(2).少许,一点儿。 宋 陈亮 《祝英台近·九月一日寿俞德载》词:“世间万寳都成,些儿无欠,只待与黄花为地。”《西游记》第六三回:“水里本事,我略有些儿。” 清 纳兰性德 《临江仙》词之七:“带得些儿前夜雪,冻云一树垂垂。” 茅盾 《子夜》十五:“本来我万事都耐着些儿,现在可不能再马虎!”
(3).片刻,一会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些儿来迟,已成不救,定应一命见阎王。”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二折:“如今将学生放假三日,且在书房中独坐些儿。”
[最高楼(催春)]晴日
晴天。 唐 苏颋 《奉和春日幸望 * 应制》:“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明 高启 《雨中晓卧》诗之一:“閒人晴日犹无事,风雨今朝正合眠。” 毛 * 《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嬈。”
[最高楼(催春)]暖风
新几内亚北部海岸舒霍顿(Schouten)群岛东季风期间持续8天的一种干热焚风
[最高楼(催春)]一片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 李陵 ﹞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后汉书·周燮等传序》:“﹝ 閔仲叔 ﹞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 元 张养浩 《游香山》诗:“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 辽 金 。”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诗:“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荡寇志》第八六回:“只见 永清 的后面一层人霍地分开,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 秦皇岛 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龙潭池 。”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瑞雪一片,仙童两人。”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 《春日游镜湖乡人请赋山阴风物遂作四绝句》之二:“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臺泛水来。”
(4).数量词。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诗:“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宋 方岳 《山居》诗:“我爱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远方的天边有一片红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动,那是 南京路 一带霓虹灯光的照耀。”
(5).数量词。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 宋 朱淑贞 《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昇平。”《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荣 一片声叫道:‘我得何罪?’”《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慌慌张张爬到墙上,踹的那瓦一片山响。” 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水下, * 加快了凿岩速度,响声连成一片。”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词:“一片 宋玉 情怀,十分 卫郎 清瘦。”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则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肠,在这功名之上。”《西游记》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诚, 雷音 只在眼下。” 顾笑言 《你现在想什么》十三:“老伴还真没有辜负了 乌长青 的一片心愿。”
(7).数量词。用于文字、语言。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十三妹 听了 邓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着劝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么谈吐来。”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桦林霸 随手研墨蘸笔,铺开一张大纸,写了一片字交给 康顺风 。”
(8).整片;整体。《陆象山语录》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箇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毛 *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在战时,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官兵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
[最高楼(催春)]雪儿
(1). 唐 李密 爱姬。能歌舞。 密 每见宾僚文章有奇丽入意者,即付 雪儿 叶音律歌之。事见《太平广记》卷二百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韩守辞》。 清 孙枝蔚 《对酒》诗:“鶯歌 雪儿 曲,榆坠 沉郎 钱。”后亦以“雪儿”泛指歌女。 宋 苏轼 《浣溪沙·有感》词:“有客能为《神女赋》,凭君送与 雪儿 书。”
(2).雪。《水浒传》第十回:“广莫严风刮地,这雪儿下的正好。”
[最高楼(催春)]一点点
汉语中与[这么]、[那么]连用,表示极小或极少
只有那么一点儿,太少了
[最高楼(催春)]恁地
亦作“ 恁的 ”。亦作“ 恁底 ”。1.如此,这样。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前世谓‘阿堵’,犹今谚云‘兀底’;‘寧馨’,犹‘恁地’也,皆不指一物一事之词。” 宋 柳永 《昼夜乐》词:“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初留住。”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料想当日别离不恁的苦。”《水浒传》第一回:“既然恁地,依着你説,明日絶早上山。”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等还音义》:“所谓兀底、恁底、宁底、凭底、恶得、恶垜、阿堕、阿堵,皆言‘此等’也。”
(2).怎样,怎么。《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寧 认得像是 秀秀 的声音,赶将来又不知恁地,心下好生疑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鹤赋》:“今日公暇,曾约 黄山谷 与 印禪师 再游 赤壁 ,恁的尚未到也?”
(3).什么。《快心编初集》第二回:“一日,锄到墙边,一声响,把锄子跳将起来,暗自道,作怪,打着了恁的东西?”
[最高楼(催春)]愆期
失约;误期
归妹愆期,迟归有时。——《易·归妹》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卫风·氓》
[最高楼(催春)]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最高楼(催春)]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最高楼(催春)]匆匆
急急忙忙的样子
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鲁迅《药》
[最高楼(催春)]柳花
(1).柳树开的花,呈鹅黄色。 唐 杜甫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元 张可久 《凭阑人·暮春即事》曲:“小玉阑干月半掐,嫩緑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2).指柳絮。 南朝 陈后主 《洛阳道》诗之四:“柳花尘里暗,槐色露中光。” 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 姬压酒唤客尝。” 宋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诗:“日长睡起无情思,閒看孩童捉柳花。” 宋 杨伯嵒 《臆乘·柳花柳絮》:“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於叶间成穗作鵞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蔕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区别,可发一笑。”
[最高楼(催春)]黄莺
亦作“黄鸎”。黄鹂。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黄鸟于飞》:“黄鸟,黄鸝留也,或谓之黄栗留, 幽州 人谓之黄鸎。” 唐 王维 《左掖梨花》诗:“黄鶯弄不足,衔入 未央宫 。” 宋 邵雍 《春尽后园闲步》诗:“緑树成阴日,黄鸎对语时。” 王亚凡 《短歌·纺车歌》:“不是秋夜茅舍的幽怨,而像黎明时的黄莺。”
[最高楼(催春)]春归
(1).春天来临。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四:“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唐 李山甫 《贺邢州卢员外》诗:“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 唐 滕迈 《春色满皇州》诗:“蔼蔼復悠悠,春归十二楼。”
(2).春去;春尽。 唐 白居易 《送春》诗:“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復暮。” 宋 黄庭坚 《清平乐》词之一:“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宋 辛弃疾 《杏花天·无题》词:“有多少、鶯愁蝶怨;甚梦里、春归不管。”
(3).春时回来。 唐 李白 《南流夜郎寄内》诗:“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 豫章 书。” 唐 李嘉祐 《送张惟俭秀才入举》诗:“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
宋代,蒋捷